1、海绵城市专项设计,具体包含:雨水收集系统设计、下凹式绿地设计、生态植草沟设计、绿色屋顶设计等。协助甲方申报办理政府主管部门对海绵城市的其他要求。
2、基于工程所在地的地势情况对公园进行规划,通过多种办法建立综合海绵系统,将雨洪处理设施与城市景观结合,做到景观及防洪工作的相互结合,使公园不仅具有丰富景观,同时滨水空间也可向纵深延伸。
3、一般包括透水路面改造、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地、渗透塘、湿塘、植草沟、植被缓冲带、蓄水池、种植改造及沉淀池、慢行系统,相应地上的景观也是改造的重点。
4、建设海绵城市应遵循的原则1生态效应放在第一位城市园林设计中,运用海绵城市理论必须将城市的生态效应摆在第一位。
5、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
6、一是科学编制规划。二是严格实施规划。三是完善标准规范。四是统筹推进新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五是推进海绵型建筑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六是推进公园绿地建设和自然生态修复。七是创新建设运营机制。八是加大政府投入。
1、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扭转观念。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
2、尽快实施河渠拓宽分洪工程。区内支渠、斗渠、农毛渠等渠系发达,纵横交错。拓宽部分河渠,将江安河、杨柳河的水通过新开渠道引入金马河、达到快速泄洪目的。
3、科学编制规划。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城市规划的刚性控制指标,建立区域雨水排放管理制度。严格实施规划。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作为城市规划许可和项目建设的前置条件,在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环节严格把关。
4、建立海绵城市投融资模式。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事业,需要持续的投资支撑。巴黎气候协议的签署以及即将建立的国际、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长期的资金利好。
5、统筹建设是指城市开发建设应统筹各类宗地开发以及道路、园林、水等设施建设,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四是从排水安全和资源利用的角度,将传统“快排”转变为“渗、滞、蓄、净、用、排”的耦合。
6、首先要制定一个适合海绵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架构。
理念:建设海绵城市,即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主要是指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途径,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
为缓解城市内涝情况,优化城市环境,海绵城市理念已受到众多城市规划和建设者的青睐。海绵城市即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排水、吸水及储水。
海绵城市理念: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