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美丽的名字,卢氏还有着独具特色的景点和美食。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卢氏县的大别山深处的红石崖景区,这里的红石特别耐磨,现在已经成为了一道天然的奇观。
饮食:卢氏酒席最常见的是八碗席。其中红烧条子肉两碗,每碗八片;酥肉、丸子各一碗;丝条、白菜各一碗;冷菜两碗。不带酒称为干八碗;带酒必有下酒菜,四个盘或九个碟。
包粽子也是全国风俗,据说是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但唯独河南省卢氏县人端午节不包粽子包的槲包。端午节点雄黄、吃粽子、挂香袋、插艾叶的民间文化习俗,可以说是演绎中国文明进程的鸿篇史诗。
其次是豆腐脑,这也是卢氏的传统小吃之一,有着三百多年的历史。豆腐脑软嫩细腻,味道清爽,既可以冷吃,也可以热吃,是卢氏美食的代表之一。最后还有豆腐干和豆腐皮,这是卢氏的又一特色美食。
1、风俗民情 庙会:卢氏庙会主要有火神庙会、奶奶庙会、药王庙会等。多由当地组织募捐,请剧团唱戏聚拢人气,而后在寺庙或神棚烧香、祈福。原属民间信仰的报赛酬神活动,后逐渐转移到佛寺和道观中进行。
2、吃槲包的风俗,因受槲树、谷米的产地、季节和饮食习惯的影响,只在中原和北方为数不多的地域流行。卢氏县,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境内千峰叠翠,万木葱笼,有丰富的槲树资源。
3、(一)界北花鼓 又名地唠子,流传于三门峡市卢氏界北一带,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二)界南花鼓 俗称过街唠子。这种舞在卢氏县西南山区一带比较盛行。表演形式同界北花鼓大同小异,由二人或三人表演,扮演者仍是儿童。
4、撞门(里面如果不开门就要出红包了)然后就是出来给岳父母和祖先磕头(有些地方可能也没这一步)。报新娘子出门,换鞋。就可以回家了!可以提前沟通好,这样就不怕风俗不一样搞错了,大的方面都差不多,主要是细节。
1、纳兰家族祖墓大规模修建于康熙十六年,也就是纳兰性德夫人卢氏去世的那一年。卢氏墓志铭载,卢氏病逝后,在双林寺停灵一年零两个月,迟迟不曾下葬。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墓地没有着落,二是名分没有落实。
2、在这些人之中,纳兰容若最喜欢的便是同为词人的沈宛,有野史中记载,说沈宛与卢氏有血缘关系,这可能是沈宛喜欢纳兰容若的原因,沈宛跟卢氏相像的地方很多,安静,娴熟,同样是纳兰容若喜欢的类型。
3、沈宛,字御蝉,浙江乌程人,著有《选梦词》。集中悼亡之作“丰神不减夫婿”。可惜他们的爱情因纳兰性德的家庭原因以悲剧告终,沈宛回归江南。
4、在卢氏死后,纳兰另结新欢,与官氏结为夫妇。在那个年代,男人三妻四妾是很正常的。何况纳兰容若这个生活在繁花著锦衣食无忧之中。虽容若不以“人间富贵花”自居,当年他也确是人间富贵人。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