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般认为,哈达是元代传入西藏之后传入蒙古草原的。1247年,萨迦法王八思巴随父萨班·贡嘎坚赞在凉州(今甘肃武威)会见元太宗次子阔端,并在宫廷生活数载。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继位,封八思巴为国师,统领全国佛教。
2、献致哈达也有一定的规矩和形式:按约定俗成的规矩,对上敬献,对下赐给,平级之间互赠,前辈、同辈和晚辈之间也是如此,都有一定的规矩和讲究。
3、十六世纪中叶,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鄂尔多斯接受了藏传佛教僧侣手中的哈达,作为日常礼仪不可缺少的物品,并世代相传。
4、丝绸等质料的哈达。但至今藏北地区仍沿用白羊毛哈达,从其与生产的哈达的悠久历史来看,哈达来源于白羊毛束。
5、藏族人民十分喜爱哈达。在藏民族文化中,互献哈达是传统,世世代代都把献哈达看成是至高无上的礼仪。 据记载,哈达是元代传入西藏的。相传,萨迦法王八思巴于1265年返藏时,向各大寺院佛像和高僧敬献了哈达。
送哈达是对对方表示纯洁、诚心、忠诚、尊敬的意思。哈达是蒙古族、藏族人民作为礼仪用的丝织品,是社交活动中的必备品,表示敬意和祝贺用的长条丝巾或纱巾,多为白色,蓝色,也有黄色等。
在蒙古族传统文化中,哈达是一种象征着祝福和敬意的礼品,通常是用白色或者天蓝色的丝绸制成的长条状物,类似于围巾。在蒙古族的婚礼、葬礼、生日、节日、会议等活动中,人们常常会互相赠送哈达,表示互相的尊重、祝福和感谢。
献哈达是对方表示纯洁、诚心、忠诚、尊敬的意思。据说,藏民进了寺庙大门,得先献一条哈达,然后参拜佛像,到各殿参观、随坐,到离别时,还得在自己坐过的座位后边放一条哈达,以表示人虽离去,但心还留在这里。
(1)调解矛盾敬献哈达:表示愧悔、致歉、谅解,如对方接受了哈达,意思是愿意重归于好,化干戈为玉帛,照常往来。(2)活佛和学者接受群众的哈达:他们顺手将哈达回敬于对方的颈上,这意味着祈祷菩萨保佑,万事如意。
献哈达的意义是:象征着一片金子般的心,代表着最真诚的感情,寄托着最美好的祝愿,标志着最崇高的敬意,表示友谊、和谐、善良、安康之意。
1、但小王子仍跪在地上苦苦请求,王后只好答应了。 小王子向母亲磕了三个头,骑上那只养好伤的母鹿,一溜烟消失在高耸入云的山顶上了。 走着走着,母鹿忽然问:“小王子,小王子,你要到哪里去呀?”小王子说:“送我到哥哥那里去。
2、国王想了想,把大王子、二王子叫到跟前,说:“孩儿们,我一向把你们看做心上的脂肪,掌上的明珠。现在你们已经长大成人,可以帮助父王做点事情了。今天父王遇到不幸,希望你们不辞劳苦,找来仙女的心花,为父王解除灾难。
3、《小王子的故事》内涵哲理:事实上,每个人的社会身份和这种社会身份应该承担的社会普遍价值是共存的。
4、” 狐狸最后告诉小王子:“最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到的。”后来,我的飞机坏了,降落在沙漠里。在沙漠里,我遇到了小王子,和他成了好朋友。
哈达是藏族和蒙古族作为礼仪用的丝织品,是社交活动中的必备品。用于表示敬意和祝贺,多为白色,黄色和蓝色。哈达是一种生丝织品,以绫、绸、丝原料制成,其上织以八瑞相及莲花、如意、祥云等图案。
中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哈达 藏族、蒙古族用来表示敬意的一种特制丝巾,藏语音译。
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婚丧节庆、拜会尊长、觐见佛像、音讯往来、送别远行等等,都有献哈达的习惯。献哈达是对人表示纯洁、诚心、忠诚的意思。
诚然,过去在使用哈达的规矩和方式之中固然存在封建等级的文化观念,但应切记,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特别是作为人们社会交往中的礼节,正是以一定的规矩和形式为主要标志的。
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般是白色的。此外,还有五彩哈达,颜色为蓝、白、黄、绿、红。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红色是空间护法神,黄色象征大地。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