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市化初期,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动力推动城市化阶段。这个阶段的城市化带有恢复性性质,“先进城后建城”的特征比较明显。
2、初始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30%以下这一阶段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生产力水平较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
3、(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4、经济发展也将更加多元化。总的来说,初步城镇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征主要是以农业为主导,制造业和服务业相对较弱。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这些地区的经济结构将会更加多元化,经济发展也将更加稳健和可持续。
5、城镇间人口流动比重不断提高。大城市承载人口比重上升, 城市出现分化。人口老龄化对城镇化影响加剧,家庭化转移比重提高。城市更新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
1、(1)1949 ——1957年,是城市化起步发展时期;(2)1958——1965年,是城市化的不稳定发展时期;(3)1966——1978年,是城市化停滞发展时期;(4)1978至今,是城市化的稳定快速发展时期。
2、依据时间序列,城镇化进程一般可以分为四个基本阶段:①集聚城镇化阶段,表现为人口与产业等要素从农村向城市集聚。
3、城镇化进程按时间顺序排列划分包括:①集聚城镇化阶段,是指巨大城乡差异,使人口与产业等要素从乡村向城市单向集聚。②郊区化阶段,是指住宅、大量就业岗位、商业服务部门及事务部门等向城市郊区迁移。
4、第一阶段是缓慢发展期,第二阶段为停滞发展期,第三阶段是平稳发展期,第四阶段是快速发展期。
1、初始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30%以下这一阶段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生产力水平较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
2、量的规定——不断量化的过程,即农村的地域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域,表现为城市地域的扩大和城市数量的增加,到一定程度转变为“同化”过程。
3、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过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换;二是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三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
4、表现: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中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镇化进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1949~1957年。
而刚刚闭幕不久的中共十七大,则对十六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作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提出“核心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年改革开放以后的城市化,是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条件下迅速推进的,城乡之间的壁垒逐渐松动并被打破,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得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以小城镇迅速扩张、人口就地城市化为主的特点。 城市化进程。
英国的城镇化用了200年的时间。第二阶段是美国和北美的城镇化,那些城镇化规模更大,但是用了100年时间;第三阶段是拉美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只用了40-50年时间就基本完成了这一进程,然后中国的城镇化就开始了。
1、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1)初期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以下):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工业生产水平较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农业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
2、初始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30%以下这一阶段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生产力水平较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
3、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工业革命前时期。早期城市因生产力水平不高,可提供城市居民需要的农副产品数量有限,所以城市发展受到限制。
4、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如下:第一阶段: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这两个运动都是清政府推出的改革措施,旨在引进西方的技术、理论和文明,加强国力。
5、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开始到现在,为成熟阶段。资料1:城市化进程:早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的时期,就出现了城市。但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城市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极其缓慢。
6、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如下:初始阶段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30%以下;中期阶段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0%~70%;后期阶段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70%以上。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