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田,湖南道县濂水之滨的风水宝地。距城8公里,汽车可直达村口。村庄掩映在一片扶疏叠翠的常青树丛中。右边是逶迤绵延的龙山,左边是巍峨挺拔的豸岭,村前是一片广袤的田野。一条清澈的小溪,像一条银色的飘带,从都庞岭东侧飘逸而出,经清潭,过久佳,穿营江,静静地汇入潇水,这就是濂溪。这条并不起眼的小溪,因为连接着中国历史上的一位名人——宋代理学鼻祖周敦颐,而誉满天下。蜿蜒澄莹的濂水流淌其间,风景如画,无怪乎在周敦颐之前,周家是翰墨流香、人文蔚起,连现代伟人周恩来、周树人都是周氏后裔,说这里是古风蕴藉、文气沛然之地,绝非过誉。
这样一个可爱的历史人物到了这里,不但无人接风捧场,竟连吃饭的地方也无法找到,不能不令人啼笑皆非。今天所见濂溪故里地形地貌似乎与徐霞客当年所见相同,但当年濂溪祠孤寂的景象如今却变成人口稠密,生活富庶的湘南山村。有介绍称,楼田村依山而建,呈带形分布,全村280余户人家均为周氏后裔。
徐霞客时村上可能还有周氏故居,这一点可以从清代道光年间书法家何绍基来访楼田的一首古风中得以领会:“行迹不到外,偶然春草生。好风一披拂,弥壤抽精英。遗宅竦然在,断壁皴其楹。庭花尚能笑,庭鸟和其鸣。公兮去千载,嘉村罗纵横。对此悦颜色,见公真性情。绕屋蜂蝶聚,放怀风雨清,胸中不促迫,万象皆滋荣。”在那时就已经是颓垣断壁、气息奄奄的故居再经历百余年的历史风云,而今荡然无存,不足为怪。岂只是故居,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这个曾经被人们招到“孔孟后一人”之高度的哲人也因遭到过不正确的评价而寂寞无声。
上世纪90年代后,在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的“周敦颐学术研讨会”在道县举行,濂溪学校恢复,周敦颐塑像落成,梁绍辉写的《太极图说通书义解》和《周敦颐评传》出版。此书洋洋洒洒,博引旁征,不离在宏观大背景中把握周氏思想的指归,并和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联系起来,令人耳目一新,洗涤了历史上加诸于周氏思想上的种种尘埃,还其本来面目,这不仅是对哲学家周敦颐的尊重,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
走近楼田村,村口牌坊上“濂溪故里”四个大字闪闪发光。细细端详这座牌坊,“濂溪故里”四个字是前湖南省委副书记文选德先生所题。坊柱上刻有一幅长联“周庭举世皆尊,元公哲学,鲁迅文章,恩来开国总理;风景这边独好,濂水湛蓝,都庞苍翠,道岩湘南奇观”。走过牌坊是一座新落万的仿古建筑“周敦颐纪念馆”,红砖青瓦,典雅古朴。
大门及庭柱均有对联,如“心传承孔孟;道学启程朱”、“自荛舜禹汤文周孔之传,汉董唐韩,总未窥先生项背;读诗书易礼乐春秋之旨,张铭邵数,无非参太极根源”、“千年道学兴吾宋;万世宗师首此翁”等等,都是当年周子祠中的原作,出自朱熹等名家手笔,对周氏推崇备至。
纪念馆前一条小路向前延伸,村落沿路成散落式分布,新屋栉比,人烟稠密,人物轩昂,鸡犬相闻,颇有“电线车流新气象,水亭竹院旧风光”的味道,身历其境,对比徐霞客笔下的荒凉景象,真是另一重天地。
村尾有圣脉泉,又名濂溪,《道州志》:“飞霜吐玉,清泠莹彻,大旱不涸,积雨不溢。”溪边新建一亭,名为“濯缨亭”,取义于宋代度正的文章:“先生宅边有水萦纡如青罗带,日濂溪。先生濯缨而乐之。”之所以后来周敦颐归隐庐山,将其书屋命名为“濂溪书堂”,世人称之为濂溪先生,即缘于此。于此也可以看出周氏对家乡的眷恋民情怀。
故居待全,古村仍在。我顺着故居边的石板小巷进入村中,一路上,我看到村中保存着不少明清时的古建筑,石板小巷,曲径通幽,屋连瓦望,庭院深深。每幢古房旧屋上的窗棂、飞檐、屋脊、地沟,石墩等无声无息地透露着楼田村的历史信息。周敦颐故居建在村中一座山坡前,三间三进平房,式样古朴典雅。前厅为过道,走过天井是二进客堂,堂上屏风雕刻有仙鹤、莲花图案。三进内宅,堂上匾额为“文献世家”。左右为卧室布置。据说,周敦颐故居是在旧宅基地上新建的。因周敦颐纪念馆里已布置了他的生平事迹,故居内只是按湘南民宅风格进行布置的,未看到关于周敦颐的遗物遗迹。
走出周敦颐故居,左右两侧原有一些旧院落也都作了整修,并在门楣上挂了堂名,分别是“特恩堂”和“崇本堂”。如今不少周氏后人远从异国他乡来此寻根问祖,也是一种割不断的乡情乡恋。北雁南翔,夜蛾旋灯,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大抵是宇宙万事万物的法则。
楼田村是周敦颐生于斯长于斯的桑梓之邦,但他只是这里度过童年,15岁后便随母入都投奔舅父郑向,从此海角天涯,游宦远方,只有50岁那年永州通判任上曾携子还乡扫墓。在故乡没有留下更多的传世之作,说来未免可惜,其实这位大哲学家大文学家的全部著作也不过万把来字,但却博大精深,回味无穷。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时间变得越来越宝贵的今天,他这些气韵飞扬的作品颇能给后人以启迪。(来源:新地理参考)
永州焦点
厚度热度锐度
湖南十大最受欢迎微信公众号
商务合作联系/微信:15074626688
新闻爆料联系小编微信:tfpywe
投票火热进行,赢钢琴大奖!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