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影视 > 短剧 > 正文

短剧重返全免费在线观看_重返讲的是什么

中国财富网 2024-06-09 16:58 短剧 21 0

  来源|SMG智造;原文刊于《广播电视研究》2016年夏季刊

  2015年下半年,VR概念股以破竹之势冲击着中国股市,随后的全国两会在央媒的带动下,各式各样的VR摄像机在人民大会堂前“争奇斗艳”。

  

  SMG融媒体中心采访部VR试验小组已经拍摄了二十多条各种题材的VR新闻,他们有何心得?

  什么是VR镜头语言?

  传统的视频拍摄中,使用推拉摇移再平常不过,但在VR 的拍摄中,360度的镜头无法“推拉”,全景呈现也不需要“摇”,但是这不等于VR拍摄不需要考虑构图。相反,只有能直观展现拍摄对象的关系,才能完美诠释“身临其境”四个字的确切含义。

  VR的另一个未解难题在于“移动”。前段时间网上流传过谷歌500万打造的5分钟VR微电影。全片从街道到地铁站,然后坐上地铁,最后从应急通道回到街面,采用了一镜到底的制作方式,仿佛观者也跟着主角,来了一场与怪兽的追与逃。可谓现场感爆棚。

  而在实际拍摄中,由于缺少专用的稳定装置,运动中的VR摄像机会随拍摄者身体的晃动而颠簸,影响观看效果。同时,为了让拍摄者不出现或者少出现在画面中,我们通常选择将设备放在头顶上移动。

  这样做一方面很难控制晃动,另一方面也让机位过高,影响观看者的体验。怎样让机位移动起来,我们仍然在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

  

  身临其境怎么拍?

  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拍摄对象“环绕”在镜头周围,拍摄出的全景视频才最能体现出VR的优势。

  坐在观众席,拍摄了一场话剧和一场舞剧的排练之后,我们发现,即便把摄影机放在台口的正中间,也只利用了VR摄影机的一个面,后方的观众席黑乎乎的,几乎没有互动可言;而在超广角镜头的效应下,演员们的距离也很远,在现有的清晰度条件下,几乎看不清他们的面部表情。怎样做到“环绕”呢?我们想到了拍摄交响音乐会。

  

  今年5月,在上海交响乐团的一场室内音乐会上,我们进行了首次尝试。VR摄影机第一次登上了舞台,放在指挥的谱架前,正对着指挥家的脸。

  这样一来,观众第一次完整地看到了指挥在音乐会演奏过程中的一举一动,尤其是她与乐手们的各种互动,这在过去的音乐会电视转播中是绝对做不到的。不少热爱交响乐的乐迷,看到这种形式,都向我们表示了新奇和兴奋。

  身临其境的效果,还需要更多非常规的机位设置。比如拍赛车,机位不能在赛道边,必须在赛车上;再比如拍反恐演习,机位不能光在队列中,还要挂在战士的头盔上、瞄准镜上。我们甚至用晾衣架自制了一个云台,将VR摄像机挂在无人机底部飞上了天,尝试了一把VR航拍。

  拍完了,怎么剪辑?

短剧重返全免费在线观看_重返讲的是什么--第1张

  既然摄影机不能根据拍摄对象的移动而平稳自由地移动,那么就必须依靠剪辑,但那同样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如果没有全景、中景、近景、特写之分,移动又非常不稳,VR视频的画面剪辑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同景别硬切。怎样消除观众的不适感?

  网易新闻制作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VR报道《不要惊慌,没有辐射》给出了不错的解决方案。

  虽然拍摄时间很短,所能获得的,也只是切尔诺贝利废墟中几个地点的全景照片,但是编导通过后期动画和故事线索的布设,结合人物的讲述,让他们的回忆在眼前的VR场景中活了起来。跟着他们的思绪,观者徜徉在一个个VR场景中,感受灾难来袭时,人们从起初的一无所知,到后来惶恐不安的变化过程。

  

  时间再后退到2012年,美国南加州大学的一位研究员兼记者德拉佩拉摄制了一段名为《洛杉矶饥饿( Hunger in Los Angeles)》的VR作品。

  与实景不同的是,这一作品采用前期采集新闻素材,后期使用游戏引擎建构虚拟环境,精确模拟此前的现实场景,加入人物塑造的方式来呈现新闻,用户戴上设备后可以在环境中走动,或者蹲下。

  

  德拉佩纳在她的演讲中提到,这类沉浸式新闻不会改变新闻制作的真实性原则,它与过去的新闻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场感。“你可能体验到观看一个人因为饥饿倒下并对此无能为力,也可能感觉自己置身于一场爆炸的中央”。

  这两个案例都告诉我们,VR所带来的在场感,绝不仅仅是将观众带入到新闻事件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让受众置身于环境中时,能感受到情感上的冲击。这才是用VR技术,使新闻现场更加立体化,使新闻故事更加互动化的意义所在。

  上面两个案例的成功,更多依赖的是编辑思路和后期制作。在我们的VR实践中,剪辑的困难确实显而易见。

  我们现在使用的是INSTA360的二目VR摄影机。INSTA公司提供的后期制作方案,是一套仅支持简单粗编和上传发布的剪辑软件。所谓的粗编,就是掐头、去尾,且不说实况声和音乐的编辑,就连多条视频的组接都做不到。

  作为硬件厂商,INSTA公司并不具备独立开发VR视频非编软件的能力,因此它开发了一款针对ADOBE PREMIERE(简称PR)的插件,使这款常用非编软件能够剪辑自家设备拍摄的素材。

  不过我们发现,台里主流配置的工作站根本无法用PR+插件剪辑原始格式的VR素材,就连回放都是卡顿严重。起初我们认为问题出在硬件配置不够,但后来我们发现,这不关硬件配置的事,而是因为这款插件无法调用足够多的系统资源用于剪辑所致。

  所以,现在所有的剪辑,都还是用转码软件将原始素材转换成更通用的MP4格式之后,再导入PR进行的。也就是说,一段VR素材在剪辑发布阶段,至少要经过三次转码,清晰度损失程度令人心痛。

  剪完了,怎么呈现?

  如果你认为,解决了剪辑问题就胜利在望,恐怕我们还要给VR泼一盆冷水。因为“发布”,也是横亘在产业发展道路上的巨大障碍。眼下VR缺少通用的视频文件格式标准,各硬件厂商各玩各的,也各自有独立的发布平台。随着YOUTUBE、优酷等互联网视频大佬涉足,统一格式标准指日可待,但是VR视频产品的发布,仍面临一些障碍。

  上海迪士尼开园前夕,采访部VR报道试验小组多次进入园区,拍摄了迪士尼诸多游乐项目的全景视频,计划制作一个类似“带你玩转上海迪士尼”的VR新闻视频产品。视频、图片和文字都到位之后,产品在发布环节却停滞了下来。因为技术人员发现,怎样让受众看到VR视频,是个大问题。

  过去,我们通常利用公共播放平台生成链接,通过微信图文推送的“阅读原文”功能,提供给受众。但是这仅能满足单条VR视频的推送,而我们这一次的VR产品,是一个系列。

  我们希望有一个H5产品:用户可以通过点击全景图片上的项目名称,进入观看页面,结束VR体验之后,又可以回到上一级菜单,继续在园区遨游。而且体验更好的H5页面,还可以直接通过社交软件分享,相比APP更轻便,也更容易实现最大化传播。

  但是,H5页面的开发需要大量的时间、人力和资金投入。融媒体技术人员经过几天的摸索后,找到了抓屏的解决途径,即视频放在第三方播放平台,“抓取”到我们的H5中来播放。

  但是这个方法也有硬伤,就是抓屏无法调用VR眼镜观看模式,只能靠手指触滑和手机移动来观看,且无法支持一些低端安卓手机,体验仍然不佳。而这种发布方式已经是我们目前所能做到的极限。因此,今年6月下旬,长征七号火箭发射直播中配套发布的相关VR新闻产品,也只能采用这个发布模式。

  据了解,目前内嵌普通视频播放器的H5页面,已经有诸多模板可供套用,制作难度不大。但是内嵌VR播放器的H5页面尚无成熟模板,每次制作都需重新编码,开发周期长、价格高。目前,SMG仅幻维数码有能力开发基于H5页面播放VR视频的产品。对于SMG而言,VR战略已经昭告天下,接下来,就是脚踏实地一步步实现。

  VR还有什么?

  VR视频产品的发布,不光是APP或者H5,还有直播。由于VR视频码流高(单路VR视频的码流超过传统4K),VR直播对网络要求极高,上行速率至少要达到20Mbps。我们曾考察过专业体育VR视频制作公司FancVR,他们已经专门定制了VR视频的便携式切换台,用于VR直播的制作。

  前不久瑞金医院也向一家公司采购了VR视频直播解决方案,完成了国内首例内窥镜手术的VR直播,而且观众还能在不触点手机屏幕的情况下,通过眼镜点选观看VR视角还是内窥镜画面。而在一些商家眼中,除了VR游戏,VR看房、VR看车甚至VR购物,更是蕴含着大量的商机。

  

  结语

  VR新闻,以独特的视角、沉浸式的交互体验,为观众观看视频新闻增添了不少乐趣。只要应用场景对路,VR新闻远比传统视频新闻吸引人。而对于VR新闻的研究和实践必然是全方位的,选题、拍摄、声音采集、后期、发布、产品包装、直播,甚至是用户的观看习惯,不一而足。

  也许你会说,眼下有多少观众拥有VR眼镜呢,但是我们要说的是,资本大规模介入的现实告诉我们,VR产业已经进入爆炸式发展阶段。技术上的问题很快就有更为廉价也更易普及的方案。当VR产业真正迎来春天的时候,作为内容生产者的我们能否及时做好准备,可能决定了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我们将处于何种地位。

  (SMG融媒体中心采访部VR试验小组供稿;原文见“阅读原文”)

  广电独家”是广电业界第一订阅号,“影视独家”深度透视影视产业规律,由北京中广传华影视文化咨询有限公司运营,新版微信长按二维码图可直接订阅

  内容转载自公众号

  

  SMG智造

  了解更多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暂无评论,欢迎沙发
最近发表
友情链接
关灯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