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师打造的G20西湖奇景着实不错,可称瑰丽奇景,也的确为国争光。
但美则美矣,不知为何总有一点疲劳之感?
也可能2008年high过之后,曾经沧海难为水?
今天看到一篇网文,在我的自由派朋友间流传 ---- 《张艺谋与法西斯美学》。这标题当真是有点过了。
张天师的美学,倒也说不上法西斯。他是人穷志短的时候只能唠唠农村嗑,飞黄腾达时内心里那点国家主义集体无意识就出来了。从奥运会到G20,他的秀一直要对中国文化进行视觉化表达,其实根子里体现的是中国数千年来就已存在且依然强大的国家主义和大一统思想。
所以这些秀里只有两个字:第一是“大”--- 大场面大制作大气势大情怀,当然也必然是大挥霍;
第二是“齐”--- 所有胜景皆为人海堆积,而人海中每一个演员,又要绝对地整齐划一,不得有半天差池。
在这些齐刷刷的大秀里,可怜演员们退化成为一些微小的零部件。他们要付出什么样的心血才能做到如此豪厘不差的“同步"?
我猜在张导演的眼中,他们并不是”演员“,他们只是一些像素。
但无论如何,这是中国人迷恋的“宏大叙事”,特别是在当下。
这种“宏大叙事”的制造奇景大秀,正着说反应咱们的一种自豪,反着说其实也说明我们还缺乏一种自信 ---
真的牛逼,就不需要努着劲一定要证明点什么。
当然这种说法也有点矫情。这场秀和2008年的一样,有明确的政治目的,也是刺激民族自豪的良方。张艺谋不是法西期艺术家,他深得中国文化真传,是真正懂得中国权贵和草根的人民艺术家。
但我想聊的不是这台大秀,而是远在英国斯特拉福特 (Stradford) 演出的另一场略显怪诞的演出 ---- 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制作的“莎翁现场”(Shakespeare Live!)
今年值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英国人自然是要庆祝一下这位文豪所缔造的伟大的文学传统。皇家莎士比亚剧团(RSC)是英国演出莎翁剧目的最权威团体,自然要搞一台惊世骇俗的演出,以“向全世界彰显英伦文化的魅力”。于是按中国人逻辑,我们会期望着一台“宏大叙事”的演出。
但看到舞台时,不禁有些失望。不大的舞台只有一个方形拱门的简单道具,前面如T台一样延伸进到观众之中。这完全不气派堂皇的舞台,倒是让观众与演出者的距离缩到了最小。
暖场演出是音乐剧《西区故事》的片断。一帮演员穿着家常衣服就上台来一通折腾,场面看起来好乱!请问这是演出哪还是排练?
然后这两位主持人出现了,毫无星光熠熠的仪式感。女主就是大妈,男主那件鲜红毛衣非常违合。
其实这两位,都是常年演出莎翁剧目的英国戏剧界鼎鼎大名的话剧演员。在这次向祖师爷致敬的演出中,他们就是他们自已,而不像朱军老师多年来一直是一脸虚伪地要扮一个他不是的人。
可是英国这帮演员未免也太随便了吧?知道这位穿着类似保暖内衣出现的黑人小伙演的是谁吗?--- 罗密欧。
他们是不给演员做剧服,也不给置装费吗?
正奇怪呢,正二八经的演出来了 --- 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美仑美奂。
此类正经学院派的东西,英国人不是不会玩 ----
舞剧:
歌剧:
话剧:
抒情小调男女对唱:
但英国人并不满足于“还原”莎士比亚的戏剧,即使他们对他绝对是引以为豪。
所以在本应是阳春白雪的高雅殿堂里会乱入这么一位邋里邋遢的Rap歌手:
但这哥们把莎翁名句串烧成饶舌,着实又让人耳目一新。
看来英国人真的是吧他们的莎士比亚看成是世界性的文化遗产了,比如美国百老汇的旧派歌舞可以拿过来:
比如舞台上会出现各种肤色人种的演员:
还有日本人改编的《麦克白》:
除了文化的多元和包容,英国人自然不会忘记他们真正的国粹 --- “幽默”。
于是我们就会看到咱们这边叫做“小品”的短剧:
只是他们打趣的不是拄拐的残疾人,而是莎士比亚自已。
演出青年莎士比亚的这位,开口朗诵,突然冒出一段美国青少年垮垮的口音,现场会意地轰笑。
然后是对Shakespeare名字的故意恶搞,这回是我旁边八岁的儿子,完全笑cry.
英国人不怕恶搞自已的一代文豪,名演员也会做出一本正经地演出一些荒诞不经的桥段。
比如007里扮演M的老太太演员Judi Dench,可谓德艺双馨的老一代人民艺术家,这次对着一头驴坠入了情网:
但英国人的幽默,是在“To be or not to be”这个小品中表露无遗。
一群英国最有名的演员,在台上争论“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the question.”这句话的重音应该放在哪个字上,结果每改变一次重音的位置,这句名句读来韵味就完全不同。
这大约是英国戏剧界的一个老梗。但最出彩的,还是观众席上的查尔斯王子居然就上台同演,说出了这句名言的最后一种读法:
太喜欢这一段了!看完这个演出以后我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
查尔斯王子在满场雷同的掌声中和演员们走下舞台。这时你就明白了,莎士比亚所代表的伟大的文学传统和英伦文化,在英国人看来,是要能让现代人感到快乐才有意义的。
文化的堂皇厚重,不一定是庄严肃穆的。
同样下里巴人的世俗欢乐,不一定就不能受到阳春白雪的浸润。
实际上“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本来就是人性的不同侧面,只要你尊重人性和个体,二者就不会泾渭分明。
此谓真正的“文化融入社会”,“文化滋润生活”。
而不是张艺谋所擅长的“文化依附权力”和“文化表达国家意志”。
而这场亦庄亦谐的“莎翁现场”,也会是张天师所无法理解的审美。
【李骥的时评商评】精选文章列表
(请在公众号发送相应的数字编号自取阅读)
124:世界太复杂,请用脚趾头思考问题!
123:旅英笔记 | 也许,400年太久,国脉已断
122:回忆风华正茂的王石
121:被“跪舔”的90后,真的很有未来吗?(二)
120:被“跪舔”的90后,真的很有未来吗?(一)
117:百度事件解读:混浊的地气与企业的自清
105:From Great to Good --- 写在雾霾深重的一天
9: 柴静、雾霾和这个世界的暧昧不清
41:互联网思维、“打倒大哥”与文化革命
42:从中小企业的困境到乐高玩具
7: 让老毕和翔哥给咱上一堂社会课
26:从“APEC蓝”到“去中心化”
40:纸牌屋不是纸牌搭的屋
内容转载自公众号
李骥-Josh
了解更多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