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回是田黃和犀角的故事
東京中央這回京都市美術館特展的好東西太多了,咱今天接著扒。除了上次提到的硯台和書畫(【東京中央文化活動】吳昌碩與齊白石的日本情節:此緣易結不易解;如此逆天的緣分!東京中央京都特展與《沈氏研林》不得不說的故事),我們繼續看看還有哪些看點。
在過去,田黃、犀角和象牙三大項被認為是雜項收藏的領頭羊,此次京都展亦有不少精品田黃、犀角亮相,咱們一起來探一探。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先說田黃。來,京都展的田黃先集體亮個相。
石不能语最可人
從田泥之中被挖掘出來的田黃,似乎帶著天然的“地氣”,有著最純粹的黃色。這既是大地之色,更是帝王之黃,寶氣盡顯,因此才受到皇家如此推崇。到了清代乾隆時期,對田黃的推崇更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並開啟了以田黃治皇家印璽的風潮,使田黃獲得了“石帝”的稱號。當然,“燦如金、閏如玉、凝如脂”的田黃也的確當之無愧。
東京中央在過去很早的時候曾釋出一方令人印象深刻的田黃印章,顏色即是最正的“熟栗黃”,質地細膩,光潤圓滑,色質絕佳。此方印章當時以3450萬日元成交覓得新主,現在看來,當遠遠不止此價。
東京中央2011年第二回拍賣
LOT469清初 陳同壽田黃印章
H:7.5cm;重106g
成交價:3450萬日元
物以稀為貴的道理,誰都懂
田黃作為名貴印石無根而璞,無派可尋,產量甚微,采掘極難。清代龔綸在《壽山石譜》中對田黃的產地做了如下的記載:“田石所產地,散在壽山鄉一帶水田底古砂層上。然非凡屬壽山鄉之田,皆出田石也。其田不經壽山溪灌溉者,即隔丘上下,竟無所產。”可見田黃僅僅產於壽山石溪所流經的壽山鄉的某一帶水田底古砂層上,而未經壽山石溪潤澤的水田竟無一塊田石出產。它是山體自然剝落之後隨水流沖刷至水田之中,又經了上萬年的自然蘊藉與侵潤,可以說,無數的機緣巧合才得以孕育出田黃石這一天賜之物。故民間有“一兩田黃十兩金”之說也就不足為奇了。
田黃僅出產於中國福建省壽山村之上坂、中坂、下坂及碓下坂四個地區
東京中央2013年三週年拍賣慶典上曾出現過一方田黃,橫竖不足三釐米,小巧可愛,重量僅有41克,卻拍出了4945萬日元的高價,相比黃金,又何止高出了十倍。如今市場上對田黃石的收藏投資熱情日益高騰,而田黃數量卻是在愈來愈減,得之一方,可謂不易。
東京中央2013三週年拍賣
LOT1719 吳昌碩 田黃貔貅鈕印
L:2.7cm;W:2.7cm;H:3.4cm;重:41g
成交價:4945萬日元
治印之妙品
田黃如此可人,憑藉天然的“帝王之黃”,輕易博取了帝王歡心。但是想深入文人內心,卻並非如此簡單。田黃之所以能夠成為文人們爭相搜藏的對象,以至於“每得一田石,輒轉相傳玩,顧視珍惜,雖盛勢強力不能奪”,更為關鍵的一點恐怕是其適合治印的特點。
北京故宫藏 乾隆帝田黄三聯璽
清代陳亮伯在《說田石》中提及“田黃紋理瑩細,而石質中往往有大小墨點,並非沙子礙刀者可比,乃彌覺其古潤也。”田黃石質溫潤又富有韌性,紋理細膩,刀感極佳,施以刻刀時毫無遲滯感,也無聲響,且石屑成微卷的刨花狀,即使再精細的變化也能夠全然施展。既不用擔心石質太硬難以運刀,也不用擔心石質過脆容易崩裂,無疑為治印之妙品。
故此,柔軟的田黃可以讓文人們親自參與到製印環節中,操刀篆刻,并成為越來越多的文人墨客治印的首選石材。在此背景下,清末出現了著名的書篆四家——吳讓之、趙之謙、徐三庚、吳昌碩。除了上文提到了一方吳昌碩 田黃貔貅鈕印 ,東京中央也曾經手過一方徐三庚的田黃印,并最終以4600萬日元的高價成交,可謂實至名歸。
東京中央2015年9月五週年
LOT 0410 清 徐三庚刻田黃貔貅鈕印
L:3cm;W:2.4cm;H:6cm; 重:80g
成交價:4600萬日元
京都市美術館特展中的田黃
講了這麼多關於田黃的故事,咱們書歸正傳,來看看此次東京中央京都市美術館特展中都有哪些田黃值得看一看。這一看,還真看出三位大家,來頭不小。
這第一方田黃乃出自大名鼎鼎、“清詞三大家”之一的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1655-1685),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大學士明珠長子,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康熙十五年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深受皇帝賞識。
清康熙 田黃端鈕納蘭性德自用對印
①L:4.5cm;W:4cm;H:5.7cm;190g
②L:4.5cm;W:4.5cm;H:5cm;183.5g
此對田黃印分別篆刻“字容若”及“成德私印”款,可見曾為其愛用。納蘭作為詩文藝術的奇才,還善書法,通繪事,喜收藏,精鑒賞。其對於器物的鑒賞自非一般人可比。此對田黃質地溫潤細膩,色澤明艷高貴,印鈕取“通四方語言,只伴明君”的上古神獸甪端,更似另有一番深意。
另外兩方田黃則出自清代康熙年間的兩位印紐雕刻大師,所雕作品多有被故宮博物院等機構所藏,此次展覽有兩方現世,著實讓人驚喜。
“神雕”楊玉璇
在康熙年間出現的楊玉璇,被後世尊稱為壽山石雕刻的鼻祖,而他的最大創造,便是完善並發展了壽山石圓雕技法。其手下的圓雕羅漢等佛造像,無論是人物的神情、動作,還是肌肉線條、服飾線條甚至毛發線條的變化,都刻畫得十分微妙,有種增一分嫌多,減一分嫌少之感,可謂點到為止,韻味無窮。落款喜陰刻“玉璇” 二字行草。
清初期 楊玉璇刻田黄嵌宝戌博迦尊者像
L:5.5cm;W:3.5cm;H:4cm;56g
「玉璇」銘
此件尊者像兩眼微閉,呈弧形,嘴角下陷,上唇及下頜雕有濃重的胡須,神態睿智聰穎。外披袈裟,袈裟上間或鑲嵌有各類寶石;右手持蓮花,左臂彎曲置於臥獅頭上,整體造型豐滿而古樸。運刀流暢,收刀快捷。刀法洗煉細膩,配合有致,技藝高超,讓人流連忘返於神奇的技藝之中。
“一代宗匠”周尚均
周尚均與楊玉璇同為造辦處御工,在清初名手輩出之時,尤以二人最盛,時稱“雙峰并峻”。 清鄭傑《閩中錄》中記:“余素有石癖,積三十年,大小得五百余枚,皆吾閩先輩所遺留,鈕多出之楊玉璇、周尚均二家所制”,可見一斑。周尚均擅長印鈕雕刻,其鈕作品極具裝飾味,兼具華茂,被稱為“尚均鈕”。
清初期 周尚均刻田黃書卷羅漢像
L:7cm;W:4cm;H:5cm;94g
「尚均」銘
此尊邏漢人物神情刻劃精細,形神俱足,極見制者功力。運刀流暢犀利,所雕衣帶飄逸極富動感,袈裟寬領處細琢花紋。邏漢背後陰刻隸書“尚均”款,蒼勁有力,古樸卓然 。
頭頂上的精靈
田黃之“物以稀為貴”毋庸置疑,但說到了這個”稀“字,咱們今天的第二個話題犀角也絕對可以列入一席。在中國傳統四大雕器“竹木牙角”中的“角”,主要指的就是犀角。在中國古代,犀角就已十分珍貴,多為國家之間進貢禮物。《漢書》 中記載:“南越王趙陀獻文帝犀角十。”《戰國策·楚策》中記載:楚王“遣使車百乘,獻雞駭之犀、夜光之璧於秦王。”
獻寶古圖 設色絹本《中國犀角雕刻珍賞》,頁45
十月歌(《詩經·十月》)設色絹本《中國的犀牛角雕刻藝術》,頁30
犀角還是一種名貴的中藥材,人們也相信,以其作為日常飲用的器具,也能達到強身健體養生的作用。但因其量少而稀,因此在古代,以犀角杯盛酒而飲是當時達官貴人的一種時尚生活方式。即便在如今,一件好的犀角杯雕器也是可遇而不可求。
東京中央2011年2月春拍
LOT613清康熙 犀角雕蓮塘蟹趣荷葉杯
成交價: 6325萬日元
東京中央2011年9月秋拍
LOT1045 清早期 犀角雕花卉蟲趣杯
成交價:3795萬日元
目前國內收藏有犀角雕刻藝術品的博物館寥寥可數。其中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犀角雕數量應排在首位,有120件左右。地方博物館中,上海博物館也有數十件,南京博物館有4件,沈陽博物館有2件,其他大部分的博物館都無收藏。可見犀角之彌足珍貴。
此次東京中央京都市美術館特展上就有幾件犀角杯非常引人注目,不論在器形還是雕功上,都堪稱上品,此次集體亮相,公開展出,可謂機會難得。
十七世紀 御題「岳陽大観図」犀角盃
H:18cm;670g
此件犀角杯成色渾厚蒼古,通景雕琢宋元古書《岳陽大觀圖》全景,質地瑩潤,高18釐米,重達670克,將“天下第一樓”刻畫得精微畢肖,有氣吞山河之勢,直攝人心。盃口懸崖處陰刻乾隆帝五行三十六字行楷題跋:“仿古犀角杯,雕鐫犀角始前明,層疊卿雲妙琢成,牛渚燃時辨神怪,輝騰霞闕燭星精。” 由此可知,其曾作為清代宮廷賞玩御物深受乾隆帝之喜愛。此器曾在東京中央最早的第一屆拍賣會中以1億5120萬日元的高價拍出,轟動一時。這次能重現京都市美術館特展,一睹其獨具天然匠心之姿,亦可謂一大快事也。
十七世紀 犀角透彫蓮葉形盃
H:17cm;164g
清初期 犀角彫古木紋盃
H:6cm;164g
清乾隆 犀角彫螭龍盃
H:10cm;255g
想了解更多資訊請點擊最上方藍字
東京中央拍賣
或 長按識別左邊的二維碼關注我們
歡迎同時關注我們的微博及官方網站:
微博: https://weibo.com/chuoauction
網站: https://chuo-auction.co.jp
東京中央拍賣東京總部:
地址:〒104-0031 東京都中央区京橋 3-7-5
電話:+81-3-3564-3321
郵箱:info@chuo-auction.co.jp
東京中央拍賣香港辦事處:
地址:皇后大道中305-313號永業中心9樓
電話:+852-2805-9016
郵箱:info@chuo-auction.com.hk
東京中央拍賣上海辦事處: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茂名南路58號(上海花園飯店2633室)
電話:+86-21-54245205
郵箱:songsz@chuo-auction.co.jp
東京中央拍賣台灣辦事處: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忠孝東路二段88號13樓1303室
電話:+886-2-2393-2081
郵箱:selinapeng@chuo-auction.co.jp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