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长按二维码扫描关注
【唐诗三百首赏析】
,共赏大唐诗韵!
汉武的帝国
自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国后,汉帝国初期屡经动乱。在汉景帝平息了同姓王发动的“七国之乱”后,大汉帝国终于迎来了一位治世之雄主,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汉武盛世。这位雄才伟略的皇帝,就是汉武帝刘彻。
帝国如何炼就
汉武帝刘彻是十六岁登基的,上天也给了他足够长的寿命和时间:享年七十,在位五十四年。这两项纪录不但超过了他的所有前辈,而且很久以后才被打破。
这可真是天之骄子。
延伸小阅读
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超过汉武帝的皇帝仅有三位,分别是清朝康熙皇帝(61年)、清朝乾隆皇帝(60年)、辽朝辽道宗耶律洪基(56年)。
武帝也不负天恩。在他治下,汉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都达到鼎盛。疆域和势力范围,东邻韩国,西有新疆,南至越南,北接蒙古,堪称超级大帝国。
◎ 西汉疆域图 图据《秦汉史》
◎ 西汉人口增长示意表 表据葛剑雄《西汉人口地理》
文化方面同样灿烂辉煌。哲学家董仲舒,文学家司马相如,音乐家李延年,探险家张骞,农学家赵过,天文学家唐都、落下闳,便都出在这个时代。
当然还有司马迁。尽管汉武帝非常对不起这位伟大的史学家,也并不喜欢他的《史记》。然而司马迁却如实地记录了元封元年(前110)的封禅大典。那是十八万骑兵,上千里旗帜,一万八千里行程的大制作,也是汉武帝功成名就的象征。
◎ 现代实景演绎 汉武帝泰山封禅大典
这一年,刘彻四十七岁。
而实际上,汉武的帝业基础,在此十年前就已奠定。
2000年前的国企
元狩四年(前119),汉武帝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 负责这项工作的是东郭咸阳、孔仅和桑弘羊。东郭咸阳是盐商,孔仅是铁商,桑弘羊则是商人的儿子。用他们三人搞经济改革,堪称“以商治商”。
西汉的商业是繁荣的,产业也全面。司马迁开 出的富豪榜中,涉及的行业就有冶金、盐业、物流、粮食、畜牧、高利贷、博彩、零售、化妆品、饮料、小五金、肉制品等等,不一而足。
利润最高的,是 铸钱、 炼铁、 煮盐。
◎ 汉武帝经济改革时
官方或民间用于铸钱、炼铁、煮盐的器具
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将铸钱、炼铁、煮盐三个产业国营化。其中,铸钱和炼铁完全由政府垄断。民间有胆敢私自铸钱的,死罪;有胆敢私自炼铁的,重刑。盐业则开放一半。煮盐由民间,卖盐由官方。生产成本由民众负担,生产工具由官府提供,产品也由官府收购专卖,算是公私合营加统购统销。二十一年后,酒类也归官方专酿专卖。
通过重点产业收归国营,汉武帝的中央财政得以巩固。真正的国有企业,从此开始。
征服匈奴
在军事上,汉武帝瞄准了帝国的老对手——匈奴。
◎ 匈奴是聚居中国北方大漠南北的游牧民族,以骑兵强悍、凶猛善战著称。在西汉前期发展兴盛,屡次进犯边境,对西汉政权构成强大威胁。
在经济改革的同时,刘彻派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各以骑兵五万为先锋,步兵数十万为后盾,大规模出征匈奴。
此战,卫青兵团出塞一千多里,至窴颜山(窴读如田,今蒙古国都兰哈拉山);霍去病兵团出塞二千多里,封狼居胥(今蒙古国肯特山),把大汉的旗帜高高插在了匈奴的腹地,结束了六十多年以来汉帝国与匈奴虚与委蛇的和亲政策。汉武帝不再把公主、丝绸和钱粮送往匈奴,而是卫青、霍去病的集团军。
从此,漠南无匈奴,帝国有内朝。
这时,汉武帝登基才二十一年,实际执政十六年(前六年有太皇太后听政),年龄三十七岁。开创并成就自己的帝国大业,他其实只用了“半”辈子。
汉武帝此后的故事便没有了悬念:
四十六岁灭南越和西南夷
四十七岁实行平准法和均输法
四十八岁降滇王
四十九岁降朝鲜
五十一岁分天下为十三州部
◎ 帝国疆域被汉武帝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分别是:冀州、并州、幽州、兖州、徐州、青州、扬州、荆州、豫州、益州、凉州、司隶部。
汉武的步伐,何其坚定!
用人与治术
不能说武帝在二十多岁时,就已经有了理论和制度的自觉。但他有政治天赋和帝王直觉,知道最重要的事情是 巩固政权,尤其是 巩固皇权。只要能实现这一目的,他是不在意使用各种手段的。
所以,他建太学,兴儒术,开言路,荐人才,却又留心俗务,重用酷吏,奖励军功。他的组织路线和干部政策是不拘一格的,因为 他并不独尊儒术,只独尊自己。
那么,汉武帝的手段又是什么?
对外开边,对内收权,一手抓官,一手抓钱。
代表着这一整套治术的,是卫青、公孙弘、张汤和桑弘羊。卫青是军人也是外戚,公孙弘是文吏也是儒生,张汤懂法,桑弘羊会理财,汉武帝得心应手。
◎ 汉武帝的用人与治术
是啊, 有钱就能做事,有兵就能护家,懂法就能治国,通儒就能安定人心。结果,汉的版图面积比秦大了一倍,统治反倒更加牢固。
秦亡而汉兴,原因就在这里。
汉武的帝国,也就是这样炼成的。
变秦制为汉制
支撑帝国大厦的则是三根支柱: 中央集权、官员代理和伦理治国。前两根支柱是秦也有的,后一根却是汉武帝所立。但,正是由于这一改革,秦政和秦制才变成了汉政和汉制,帝国制度也才立于不败之地。
★
中央集权
官员代理:三公九卿制
那么,什么叫“ 伦理治国”?
其实就是周人主张的德治和礼治,因此也可以说是周政和周制。周政和秦政,周制和秦制,是对立的。周是邦国制(封建制),秦是帝国制(郡县制);周政讲王道,秦政讲霸道。所以,秦也不要德治和礼治。秦政是刑治和律治,号称法治。
汉武帝却在延续秦制的同时,也继承了周政,即制由秦帝,政借两周。因为德治和礼治的统治成本更低,效果也更好。军国主义和严刑峻法只能维持表面的太平,统一的思想和价值体系才能保证长治久安。
要实行德治和礼治,就只能靠儒家。因此,尽管武帝本人并不尊儒,宣帝更明确主张王霸杂用,但 独尊儒术却仍是汉武以后的基本国策。
◎ 汉武帝策问董仲舒古今治乱之道
这个国策也为后世王朝所采纳。即便不尊儒,儒家主张的宗法制和礼乐制也照样实行。这样看,所谓“百代皆行秦政治”,其实是该叫“百代皆行汉政治”的。
那么,汉政治的核心又是什么?
皇权政治加官僚政治。表面上看,这与秦政无异。然而秦是吏治天下,汉则是官治与吏治并,而且逐渐由吏治走向官治。这当然要拜独尊儒术所赐。事实上,当官员们越来越儒化时,官僚政治就牢不可破了。
与此同时,儒学也在官化。官方思想其实是不要思想的,官化的儒学也只要教化和灌输,顶多再加对先王圣教的心得和注解。没有思考,没有质疑,没有批判,没有争鸣,那才真是“毁人不倦”。
永为神州种祸胎,当作如是解。
靠着汉政治,周文明的血脉延续了下来。在楚文明的基础上将周秦文明融为一体,就是汉文明。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 世界性文明,其深远影响难以估量,而能够与之媲美的则只有罗马。
◎ 汉武帝时代欧亚大陆形势(前141—前87)
罗马,与大汉会有关系吗?我们来继续看:
世界性文明:两汉两罗马
两汉两罗马
公元前后的五六十年,对于中国和世界恐怕都是颇为重要的。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了元首制。公元25年,刘秀开始了新王朝。
从此,大汉变成了两个: 西汉,东汉。罗马也是两个: 共和国,帝国。
两汉两罗马,即此之谓。
此后,而且相差不到一百年,中国和罗马都陷入分裂状态。罗马变成东西两个帝国,中国则是南朝和北朝。南北朝之后的中国重归一统,罗马却走上不归之路。
如此镜像,令人着迷。
崛起
罗马——“世界的征服者”
罗马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时,起初是一点都不显眼的。公元前753年罗马开始建城那会儿,埃及人早就盖起了金字塔,波斯人早就发明了拜火教,印度的《吠陀本集》早已完成,中国则进入了东周。就连希腊,也已经举办了六届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时的罗马,算什么呢?
蕞尔小邦。
罗马的弱小,甚至让他们躲过了许多劫难,因为没人把 他们放在眼里。然而很快,他们就让世界刮目相看。勃然雄起的罗马,扫平了意大利,占领了西班牙,征服了阿拉伯,把诸多文明古国尽收囊中。马其顿、叙利亚、希腊、埃及,都变成了罗马的行省,迦太基甚至还被改名为阿非利加。
◎ 古罗马鼎盛时期疆域图
由此,罗马得到了一个雅号——“ 世界的征服者”。
不过,尽管罗马人把地中海变成了自己的内湖,但如果 仅此而已,他们也顶多只是英勇善战的骑兵,开疆辟土的汉子,甚至杀人如麻的武夫。然而罗马对世界的贡献,却不在武化,而在文化。至少在西方人那里,罗马绝不仅仅只是一座城市,一个国家,一段历史,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
罗马跟中国确实很像,比如多神崇拜,信仰自由,甚至没有信仰。中国的皇天上帝虽然掌握了天命和革命的终审权,平时却并不直接插手人间事务。罗马的诸神更是保护者而非裁判员。人的是非,神是不管的。
◎ 罗马人民画像 据[日]盐野七生《罗马人的故事》
也就是说,中华和罗马都是“ 人本”而非“ 神本”。唯其如此,他们才会一个发明了礼治,一个发明了法治。法治也好,礼治也罢,都是“人的自治”,没有上帝同行。
所以,罗马人跟中国人一样,家族观念强,重视亲情伦理,相信君子协定,认为无信义即无人伦。或者说,他们其实也有类似于“五常”的观念。
中国与罗马,确实具有可比性。
不过,我决定写《易中天中华史·两汉两罗马》,却并非仅仅因为有相似和巧合,更因为只有汉代的中国人和古代的罗马人,才第一次创造了 世界性文明。
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亮点。
◎ 汉武帝时的欧亚大陆,分列东西方的汉与罗马交相辉映
鼎盛
世界性文明
毫无疑问,文明从来就是相互影响的。埃及和西亚文明影响了希腊,希腊又影响了罗马,也影响了北非、西亚和中亚。然而在希腊化时代,希腊本土是衰落的。文明的中心不在雅典,而在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
印度也一样。最能代表印度文明特色的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影响力不出南亚次大陆。产生于恒河流域的佛教虽然传播到了全世界,但在自己的文明圈内却谦虚地退居二线,实际作用远不如在异国他乡。
两汉两罗马就大不一样。
罗马与汉,都是在自己的鼎盛时期走向世界的。两国都有强大的中央政权,治理着几乎同样大的疆域、同样多的人民,也都依靠铁马金戈开疆辟土,并推行民族同化的政策,以此建立起世界性的文明圈。
留下的遗产同样丰富。
贡献
“帝国制度”与“现代国家”
汉的贡献是为中华帝国奠定了基础。帝国制度虽然是秦始皇创立的,却有着严重缺陷和致命弱点。正是由于汉武帝及其继承人的努力,这些问题才得到了解决,中华也才成为世界上最典型和最稳定的帝国。
两汉,是帝国制度的样板。
罗马则为现代国家提供了原型。罗马的政体设计确实精巧而高明: 执政官、 元老院和 人民大会,分别对应着 君主制、 贵族制(或寡头制)和 民主制,可谓集三种制度的优越性于一身。
◎ 罗马的政体设计
罗马人民(拉丁文为Populus Romanus)是一个极其 重要的概念,贯穿了罗马历史的始终。所有执政者都要以人民的名义行使权力。他们的盟国被称为“罗马人民之友”,政治对手则被宣布为“罗马人民的公敌”。
代表罗马人民的是 人民大会,也叫库里亚大会,由全体 成年男子参加,按照库里亚分组议事。每个库里亚有一票表决权,有权选举执政者,决定战争和判决。
不过,人民大会只是权力机关,决策机关却是 元老院。 元老院其实就是江湖大佬们的议事机构。选举和立法都是先由元老院拿出方案,再由人民大会表决。
这样的政治制度,我们应该不难理解。
◎ 罗马元老院议事场景
事实上,元老院是罗马真正的权威和灵魂。罗马人在书 写他们国家时,通常缩写为SPQR,意思是“元老院和罗马人民”(拉丁文为Senatus Populusque Romanus)。明白这一点,我们才能看懂罗马的政治和历史。
最高执政者则叫勒克斯(Rex),也就是罗马王。不过,罗马王是终身制,而不是世袭制。老王去世后,新王只能由元老院和人民大会选举产生,没什么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显然,他更像一个终身制的总统而非国王。
这是共和国诞生之前的罗马,历史学家把这个时期称 为“王政时代”。如果说这也是君主制的话,那么,这种君主制跟中国的君主制是大为不同的。
君主制的中国叫天下,
天下的治权来自上天。
君主制的罗马叫公社,
公社的治权来自人民。
权力来源不同,授权方式也不同。在中华,邦国时代是上天授权天子,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大夫;帝国时代,则是上天授权天子,官员代理皇权。结果,封建制的天下分崩离析,郡县制的帝国治乱循环。
◎ 邦国来自封建,即天子“封邦建国”,诸侯“封土立家”
王政时代的罗马就不会这样,因为他们理顺了关系:
作为君主制,这已经很不错了。至少,权力在理论上属 于人民。
当然,罗马并非没有问题。他们的问题是: 一人一票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变成超级大国以后就再难实行。此外,元老院的精英性质和奉献精神没有制度保障,执政者从任期一年的执政官变成终身制的皇帝,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因此,只要把人民民主由直选制改为代议制,给执政者(无论他叫总统还是国家主席)一个合适的任期,再解决元老院的组成问题,几乎就是最不坏的政体。
更重要的是,罗马的 共和精神和 法治观念,恰恰是现代文明最需要的。事实上,只要坚持共和,坚持法治,则无论人民民主,抑或君主立宪,都是现代文明。
这就是罗马的贡献。
这样看,中华文明就有了别样的意义。
视野
中华文明为世界文明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中华文明的意义在于:一个如此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没有宗教信仰,也不靠血腥和暴力,却能长时间维持统一,或在四分五裂和外族入侵后重建家园,维系文明数千年不中断,这里面难道没有原因?
同样,中华文明虽未中断,却在衰减,并逐渐失去世界性。相反,罗马文明却浴火重生,在文艺复兴之后成为西方现代文明的源头之一,并逐步影响全世界,包括古中国。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信箱:tg@weizy.cn(欢迎您原创投稿)
⊙责任编辑:小娅(微信号:cn13554912072)
爱阅读的朋友,运气不会太差~
明代大儒王阳明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荐语: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是500年来中国人最精妙的智慧。王阳明为什么能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争议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为什么能成为曾国藩、梁启超、蒋介石、稻盛和夫等中外名人共同的心灵导师?一起走近大儒王阳明吧~
学会处理家庭关系
荐语:幸福的家庭都十分相似,加入我们,一起研究家庭幸福的秘密!本号内容包括:夫妻相处,亲子教育,婆媳关系等,涉及心理、情感、健康、教育等领域。
唐朝那些事儿
荐语:最大的唐史社区,10万粉丝的选择,一起来吧,我们以史交友,不亦快哉!唐朝那些事儿欢迎你!
孙子兵法案例
荐语:以案例说兵法,说商战,不空谈!我们以兵法交友,以文会友,不亦快哉!
红楼梦赏析
荐语: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红楼里的恩怨纠缠,让我们共同感受吧!
网友推荐好文
回复“数字关键词”,可看对应热文
【1】汉朝最有智慧的人并非汉高祖,而是他?
【2】胡笳十八拍究竟是怎么来的?
【3】历史上白手起家的皇帝有多少?
青梅酒待知音,点击『阅读原文』邀您谈古论今!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