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为深入开展“立德树人、成就未来”师德建设主题活动,学校工会推出教职工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无私奉献的真实案例,以推动教师学有榜样,做有示范,人人争做“四有”好老师。
特别的师爱给职业学校的 “熊孩子”
演讲人
理化生教研室 陈忠胜
三年前,我从重点中学调离到职业学校任教。不同的孩子,给我的教学带来截然不同的挑战,也引发了我对教育现状的更深一层的思考。
重点高中的孩子和职业学校的孩子,从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代人中差别极大的两个群体。正因为这样,我常常把现在所教的学生昵称为,俺的那帮“熊孩子”。现在,正是这帮“熊孩子”促进我的专业成长。为了他们,我正行走在探索的路上。
有人说,教育的成功源于爱,师爱是教育的基石。我正在试图用满满的师爱,帮助孩子,也完善自己。
虽然说,“乖孩子”和“熊孩子”从智能优势、兴趣爱好和学习习惯等诸多方面有着巨大差距。但是,稍加留心,就会发现他们各有自己的可爱之处。实践告诉我们,“熊孩子”们更需要爱,并且需要更特别的爱。用师爱伴随孩子的成长,可以让每个孩子都成为自己的优秀。
一、 换位思考,真正地理解“熊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天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爱学生必须首先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当老师的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生,在教育的舞台上,才能以爱诞生爱,共同奏响爱的和旋
一个孩子,每天挤公交上学,路上要耗费一个多小时,却从不迟到。而恰恰是他,一上课就睡觉,一下课就倍儿精神。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一天天都这么度过。老师的忠告会变成“耳旁风”,说教变得苍白无力,你教的的再好,人家根本不听……遇到这样的极品学生,当老师的能做什么呢?答案是,能,用我们伟大而无私的师爱。
首先,是理解孩子,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理解。因为他深知,一个学生的本分就是上学。而且不迟到,不早退,上课遵守纪律,才是好学生。至于课堂上,听不懂,学不会,确切来说,是不愿学,不能听,一学习就头疼……那都不赖自己,这是自己能力问题。况且,这也不是一天两天的形成的,自己已经尽力了。遇到这样的孩子,你能“恨”得起来吗?你的“恨”管用吗?最好的办法恐怕只有“包容”,只有等待。先用师爱来陪伴,陪伴孩子成长,因为孩子总会成长,而且谁也代替不了孩子去成长。
其次,是在等待中,寻觅和创造教育契机,用师爱的能量去一点点融化学生心灵上的坚冰。教育的本质是正确的爱,赏识,理解,尊重,放手,反思,引导。理解与包容强孩子,并不是不作为。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反思和引导,而且重要的是要落实到行为的改变。常言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理解与包容强调的是耐心,不能急于求成。因为,任何人是有进取心的,学生都不会安于现状,都会有求变的欲望。当老师的只要有耐心,总会发现契机。例如,他那天破天荒的参与进课堂当中了,老师就要想办法让他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快乐!并且适时鼓励他进步。再例如,关注孩子课下活动,课外实践,在交谈中“不经意”地渗透你对他的教育。潜移默化,水到渠成。
二、用赤子之心对待“熊孩子”,
为他们的人生查漏补缺
爱他们,不仅需要了解他们,了解他们成长轨迹,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而且要有针对性地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为他们量身定制特异性的教育措施。
上课带书,上课不吃东西,按时上交作业,独立完成作业……这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应该是在小学就养成的。然而,在职业高中里仍有相当多的学生做不到。也许,他们从来就没养成过这些学习习惯,也许在某些时候把这些习惯丢掉了。不管哪种原因,现在都要“补课”,依据教育规律来重新培养,因为好习惯受益终生,不管费多大的力,都是值得的。所以,对他们就像对待赤子小儿一样,不厌其烦,天天抓,抓反复。最终还是收到效果的。这种爱心的体现,也许看起来不怎么“高大上”,甚至有还些上不了台面。但是,只要是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我们的做法就价值千金。值得我们为之倾力付出。
三、分清现象与本质,
为“熊孩子”的成长固本清源
中医治病,讲究标本兼治。有时候可能见效很慢,不能立竿见影。但是,长期坚持下来,往往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教育同样如此,“熊孩子”行为中显露出来的一些表象,往往值得我们深思。只要找准原因,持之以恒,总会收到奇效。
也许你想不到,我的那帮“熊孩子”对待课后作业相当“重视”。每次作业交的都很齐,但是答案往往千篇一律,让你啼笑皆非。这只是表象,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习的功利性。究竟为什么学习?不是为了收获知识与技能,而是为了分数。因为在他们的脑海中,已经形成了这样根深蒂固的观念,作业写完了,学习任务就算圆满完成了。在这一点上,老师有责任,家长有责任,是不是我们一次次的强化了这种意识?像这种学习理念层面上的问题,老师要想尽办法给学生纠正。要说教,更重要的是要采取具体措施。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变教学评价手段。刻意设计教学模式,落实到每一个学生,每一个教学环节。并且,坚持不懈。
改变学习动机的功利性,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往往是一个壮士断腕的过程。有时候,当老师的都很难过得了这个坎。明明一节课可以完成三个问题的教学任务,谁愿意完成两个?明明对对答案就行的事,谁愿意让每个同学都分享一遍?可是,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为了“熊孩子”们学习能力的培养,牺牲点所谓的教学效率也是完全值得地。
四、跳出学习看教育,
促进“熊孩子”们心智成熟
学习是通过阅读、听讲、研究、实践等获得知识、技能或认知的过程。而教育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应该是促进孩子的心智成熟。
我们的“熊孩子”,学习缺乏计划性,平日不刻苦,却又渴望获得“好成绩”。表面看是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问题。其实是心智成长的缺陷——不能推迟满足感,不愿意承担责任。
美国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认为,“人生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承受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痛苦,我们就能从痛苦中学到很多东西”。
“乖孩子”的学习之乐,在于先苦后甜,因为有甜,苦也是乐。与此相反,“熊孩子”的学习之苦,在于平日轻松,考试郁闷,先甜后苦,甜也是苦。所以引导孩子,推迟满足感,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不仅对他们的学习,而且对他们的人生都有积极的意义。
前面我提到的案例中,对于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他们采取逃避的态度,认为“这不是我的问题,我已经尽力了”。这明显是人格的缺陷,不解决这个问题,什么教学手段都是无效的。所以,着眼教育,我们要引导孩子,大胆地说出“这是我的问题,要由我来解决!”
常言道,天生我才必有用。伴随教育对象的改变,老师的教育理念,尤其是教育策略,必须随之改变。孩子有差异,我们就要用师爱包容这些差异,因材施教。实践证明,当我们关注到学生差异,研究学生的差异并善待学生的差异,“熊孩子”们会给你更多的惊喜。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