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授权连载】新乡旅美女作家胡曼荻纪事文集《白宫有请》
(一)特效随处可觅
小时候看过一部电影《未来世界》,情节都已不记得了,但有一幕血淋淋地印在脑海:主人公的替代机器人面孔被撕下时,里面尽是显像管和线路。儿童的心,那时以为特技无伦。多年过去了,对往昔记忆模模糊糊,忽然忆起,在美国的费城,重新观这部电影。竟然是七十年代影片,很怀旧的画面,特效明显落伍,在多年前却是超乎异常的特技效果,梦幻中的未来世界,而今不过是小儿科,只有感叹唏嘘。
电脑软件的日新月异,电影经过一百年的发展,已是无特效不欢,美国电影中的特效,催生了许多电影特效公司,经过了茁壮成长的高峰期,优胜劣汰,面临新商业模式的整合,个中的沉浮、酸甜苦辣的蜜运和挣扎,本身就是一部好莱坞大片。
美国时间二月二十四日晚,又是一年的好莱坞奥斯卡盛典。八十五届奥斯卡,势均力敌,大奖被电影大鳄们瓜分得公平齐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能在众多强敌中脱颖而出,独得四项大奖,赢得金钵满盆,成为当晚最大赢家,其中的电影特效功不可没,赢得最佳视觉效果奖(Best Visual Effects)实至名归。可以说,没有特效,就没有这部本届奥斯卡独领风骚的电影,更无法为李安赢得另一座最佳导演小金人。
为《少年派》幕后制作特效的团队来自瑞胡斯工作室(Rhythmand Hues Studios),在奥斯卡颁奖礼两周前申请了破产,面临倒闭,这令好莱坞业内人士大跌眼镜,因这家工作室获取奥斯卡奖早有先例,《少年派》获得的已是第三座,在特效公司里声誉鹊起,令同行望其项背。
如果没有特效,就没有好莱坞的辉煌现在。从最初的《星球大战》到《侏罗纪公园》,《指环王》一书,早早就在西方风靡,迟迟没有被拍成电影,就是因特效技巧还没有成熟。有了特效的坚强后盾,这部作品才如虎添翼,成为经典。从赚眼泪和票房席卷全球的《泰坦尼克号》,到再创票房巅峰的《阿凡达》,好莱坞的所有大制作,都是和特效息息相关的。除了真人特效,动画特效也在好莱坞过去十年中,举足轻重。《超人总动员The Incredibles》和《机器人瓦力WALL-E)》的上座率和声誉都打败当年的奥斯卡最佳电影。
(二)是艺术家不是技工
特效可使电影票房一路飙红,上座率独占鳌头,获得奥斯卡大奖,但有时候,荣誉和效益不是等值的,瑞胡斯工作室很不幸落入这个漩涡。瑞胡斯的特效总监比尔?外斯坦胡佛(Bill Westenhofer)在奥斯卡典礼上接受他的小金人时说:“最后,我要感谢所有为这部电影工作超过一年的艺术家,包括来自瑞胡斯的(Finally, I want to thank all the artists who worked onthis film for over a year, including Rhythm and Hues),”他后面的话语被乐队演奏的来自电影《大白鲨(Jaws)》的音乐所掩盖:“不幸的是,瑞胡斯目前正面临严重的财务困难,我敦促你们都记住(Sadly, Rhythm and Hues is suffering severe financial difficultiesright now. I urge you all to remember)......”在奥斯卡场景中,当舞台管控人员觉得发言过长或不喜欢该发言时,会以《大白鲨》的音乐去打断。
显然没有人听清比尔关于特效公司挣扎沉浮的警告,他的发言被《大白鲨》一种充满不祥、恐怖惊悚、富有戏剧的电影配乐所淹没,似乎也预示着,没有人真正意识到或关心特效工作者的酸甜苦辣,也没有多少人为特效公司的生存的悲惨状况担忧。比尔不得不等回到后台,才将自己的观点完整表达清楚:“我想在台上说的是,具有讽刺性的是,特效掌控电影票房上座率;与此同时,特效公司却面临苦苦挣扎(What I was trying to say up there is that it is ironicthat at a time when visual effects movies are dominating the box office that visualeffects companies are struggling)。”
比尔本来想为他所工作的领域呼吁,但他无法在台上,而只好在奥斯卡典礼结束后告诉记者,他真正想在发言中所表达的:“所有我想指出的是,我们不是技工,特效不仅仅是简单被人们按电钮就可以做出的商品。我们是艺术家,如果我们不寻找一种方式,来整合商业运作模式,我们将开始失去艺术性。无论如何,《少年派》表明我们是艺术家,而不仅仅是技工(And I wanted to point out that we aren't technicians. Visualeffects is not just a commodity that's being done by people pushing buttons. We'reartists, and if we don't find a way to fix the business model, we start to losethe artistry. If anything, 'Life of Pi' shows that we're artists and not just technicians)。”
比尔在奥斯卡颁奖礼上的不公待遇,令许多特效同行义愤填膺又无可奈何。特效艺术者在作为典礼现场的杜比剧院前示威抗议,希望让世人醒目地觉察到他们行业面临的窘境。洛杉矶时报引用瑞胡斯工作室一位资深特效师大卫?冉德(David Rand)的话语是:“人们愤怒和气愤。当局播放《大白鲨》主题曲,将(比尔的发言)打断,这对我们来说,一点都不可笑。”另一家特效公司“数字名域(Digital Domain)”的创始人之一斯考特?罗斯(Scott Ross)补充说:“人们真的很难过......这只从另一面表明电影行业怎样认为特效!”
一位参加示威游行的特效师费尔?布柔斯特(Phil Broste)曾写信给《少年派》的导演李安,并把该信在社交网站脸书上贴出。这封信指出李安和其他同层次有发言权的好莱坞大亨们,无视他们这些特效艺术家的痛苦和动荡。他还呼吁,特效既然对电影如此重要和受欢迎,特效公司们应该联手起来,而不是聚焦在互相竞争上。
好莱坞靠着特效,给电影带来全新的视觉冲击和不可想象的画面,另一方面,特效公司似乎并没有因获益而欣欣向荣,反而大多数濒临破产,究竟好莱坞的特效公司生存现状如何?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特效行业未来发展如何?
(三)倒闭如多米诺骨牌效应
瑞胡斯公司自一九八七年就涉足特效行业领域,在南加州有超过七百人的雇员,但公司在二月初被迫递交了破产保护申请,并辞退了两百名多名员工,其中许多人已经为《少年派》工作了超过一年,其中一位员工戏剧性地连续被三家特效公司裁掉。胡瑞斯公司本是许多初出校门的年轻艺术家向往的崭新高端平台,它的囧状,令初出茅庐的特效人员震惊,目击一家行业优秀的领头羊没落,会摧毁很多人从事特效职业的信心。
瑞胡斯在特效行业并不孤单,和它同病相怜的特效公司比比皆是,一些特效公司早些时候已关门大吉,特效公司这两年纷纷倒闭的消息不绝于耳。早有CafeFX/ComputerCafe公司在17年的商海沉浮之后,公司决定正式关门。另一家在业内著名影片特效制作的Asylum Visual Effects公司,不及时运,也就此结束了其生命。曾参与制作好莱坞大片的Matte World Digital则在去年选了一个“良辰吉日”于去年八月八日正式关闭。
同样是行业佼佼者,引导全球的,号称好莱坞四大特效金刚之一的“数字名域” (Digital Domain)特效公司,早在去年九月就申请了破产,并裁员了近三百名员工。这家公司更加赫赫有名,它的另外一位创始人是好莱坞泰斗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它创建于一九九三年,许多好莱坞大制作、票房纪录创造者《泰坦尼克号》和《变形金刚》都是它的孩子,被隆重出品。
数字名域、瑞胡斯公司和其他好莱坞特效公司,所面临的是日益增加的,来自全球特效公司的挑战,尤其是像加拿大和印度等一些国家,对电影公司有税收和商业政策的倾斜。美国人工昂贵,运作成本的增加,使一些特效公司迫不得已去外国雇佣那些工资相对低廉的特效公司,用的是特效技工,而不是聪明天赋过人的特效艺术家,并不容易被找到,被轻易替换。
一旦遇到强有力的竞争,低利润的特效公司,所有赚来的利润顷刻间会化为乌有。好莱坞的特效公司不得不降低他们的价钱,以获得最多的工作。不幸的结果是:特效公司为电影赢得了奥斯卡,自己却被推向破产。也许,今后特效公司和电影制片人谈价钱时,不仅仅该按照目前的模式,以固定的价钱成交,可以变成电影提成,和电影的收益密切相关。通过制作电影而盈利,不如在获得成功的电影上盈利。
(四)未来模式
特效公司的前世今生,都是市场调节的结果,原本,受电影界市场的需求,一批特效制作公司如雨后春笋,应景而生,但是,瑞胡斯特效公司原本是只有一百人的小公司,在短短时间内膨胀,以达上千人,人力资源昂贵,据说为了制作《少年派》,瑞胡斯公司原本成立了一个研发部门,有知名物理学家、互联网高手等科学家组成,公司运作成本自然翻倍增加,一旦流动资金欠缺,公司经营自然无法正常运作。电影制作一般周期长,收效慢,像《少年派》被李安精打细磨了四年,没有强大的资金后盾,很多公司还没有等到成功的那一天,就撑不下去了。
另一方面,美国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对好莱坞是雪上加霜,整个行业都受影响;来自从制作公司的层面来说,随着公司自身规模的加大,同行业竞争的加剧,利润空间被压缩得越来越小。无法保持具有竞争力的价格和持续的收益,特效公司就不能继续提供高质量的特效技术,一旦市场供大于求,市场上一条无形的杠杆在控制优劣淘汰,变成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导致一些制作公司的最终归宿就是被赶出局。
好莱坞的特效电影公司,如今已是全球化,技术共享,行业似乎没有特多的秘密可藏,每个公司似乎已没有杀手锏,如何行业整合,共同将市场的面饼做大,而不是不良竞争,是业内人士要协调的。不过,利好的消息是,在好莱坞这个狭小的地方,竟有两百多家公司,一些公司昙花一现也是情有可原,倒下去一批,当新电影有需求时,新的一批特效公司又会破土而出。这要取决于电影经济形势和全球的市场状况。
也许拯救数字域名公司的杠杆,已形成了一种未来的模式。值得玩味的是,两家非美资公司出资购买这家特效公司,一家公司来自中国,一家公司来自印度。来自中国的的影视公司小马奔腾公司,仅仅以三千万美金,就收购好莱坞这家市值超过一亿的名牌公司,百分之七十五的股份。这未尝不是一种新商业模式,也许可能会搅局好莱坞特效行业,为好莱坞注射一股中国元素,对中国电影市场的特效发展来说,未尝不是一个契机。
特效公司活在梦幻里,却不得不面对冷酷的现实,这便是好莱坞电影特效公司的沉浮辛酸故事里。电影特效这行业一直是精英密集,高智商的较量,一将功成万骨枯,票房白花花银子幕后,上演着生死时速。
(本文为新华社《环球》杂志特约撰稿)
本期编辑:范伟红
值班编委:董文胜
商务合作电话:0373-3833712 18637377696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