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告
为了感谢大家的关注和支持,把“元青花文化圈”建成一个广大藏友可以广泛参与和互动的民藏阵地,我们面向广藏家推出五大专栏:【藏家笔会】(藏家学术方面的原创文章)、【大藏家】(对民藏中的大藏家专题报道)、【秀宝台】(宣传民藏中真精珍的藏品)、【文玩雅鉴】(现代艺术品的品牌推广)和【民间艺博】(民间古玩店、艺术馆、博物馆品牌宣传)、【民藏动态】(及时报道民间收藏盛会、展会等)。有栏目需求的朋友,请加小编微信:mefly_sue。??????
哥窑瓷器以其器型端庄、釉层凝厚、纹线多彩而独树一帜,成为我国宋代著名瓷种之一。其造型多以仿青铜器形制,古拙、质朴、浑厚,成为宫廷使用的官瓷,清时乾隆皇帝更将哥窑瓷器视为珍品。因多年一直找不到窑口,且存世量少显得异常珍贵,又有着官窑的特性,历来受到皇家贵戚、文人墨客的极力追捧,更受到收藏家、考古学者的重点关注,对哥窑的课题研究和寻址从未间断且方兴未艾,大有找不到哥窑窑址誓不回首之势。哥窑是烧制哥瓷的载体,现一般人把哥窑和哥瓷混为一谈,其它瓷种也有如此。
哥窑的文献记载最早只见于明代《宣德鼎彝谱》:“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因柴窑为五代所烧,所以后人把汝、官、哥、钧、定称谓宋代“五大名窑”。故宫馆藏传世哥窑瓷据说原本并无记载,与其它器物混在一起,只是馆藏人员在建馆之初清理藏品时,并不清楚是归属哪一类,就根据一些文献记载进行比对,认为其特征可能是文献中记载的哥瓷,就按哥瓷的名称登记造册并称谓至今。
有关哥窑的史料,多见诸于明代文人笔记和有关地方志及清代陶瓷专著中,绝大多数内容属于摘录或收录前人记载,从现今摘录到的有关文献看,重要的资料犹如凤毛麟角,少之又少。但是,由于同代官方文献的缺失,且后代文献记载虽少还互相矛盾,仍无法揭开层层面纱呈现它的真实面目。
虽然数十年来与哥窑相关的考古实物资料不断增多,并且也依据这些实物资料看似解决了一些问题,但在细品之后蓦然回首,人们发现,这些实物资料以及由此而得出的结论往往与文献记述和馆藏传世品无法对应,有些甚至南辕北辙。因此,哥窑问题依然迷雾重重。哥窑犹如一颗色彩绚丽光芒四射的夜明珠,人们只能远望它迷人的光环,而无法触及其真实的风采。
哥窑创烧于南宋,这种观点已为相当一部分人认可。五大名窑除哥窑外,其它四大名窑均为北宋官窑瓷,难道北宋就没有哥窑?古人为何将南宋的哥窑列入“五大名窑”?是我们理解错误还是有其它原因?这些疑问确实有待认真解决。有人认为与哥窑有关的章生兄弟的故事是元和明人以“哥哥洞窑”编写的,应与北宋的哥窑无关。
杭州南宋老虎洞窑和龙泉窑出土的疑似哥窑的开片瓷经权威部门检测证实与传世哥窑不属同类,与北方的北宋时窑口接近,至此可以这样认为:五大名窑均应属北宋。不但北宋是存在哥窑,而且北宋的“哥窑”也应是官窑,但是这个论点尚缺乏有说服力的证据。
哥窑瓷属青瓷类源于宋,应与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一脉相承,这种观点已经得到不少学者的认可,他们并且在这方面也做出了不少积极的探索。因哥窑瓷独特的开片纹理和良好的视觉效果,在人们的印象中经久不衰,形成元、明、清、民国的各个朝代和近代均有仿制的现象,但其仿制的韵味及艺术效果与宋哥瓷还是大相径庭,不可同日而语。
因长期找不到确切的宋代哥窑窑址,一些馆藏哥窑器物成了无源之水,寻找哥窑窑址成了呼声最高的、相传哥窑产地的文博人员和研究者的当务之急。前些年有的地方发现了疑似哥窑瓷的残片后如获至宝,在没有经过大量论证的情况下,就匆忙高调宣布找到了哥窑窑址,事后引起诸多争议,造成遗患重重、备受诟病。这些疑似哥窑瓷与传世哥窑瓷无论是器型和开片纹都相距甚远,其实是不同性质、不同时代的两类产品。
其实细细琢磨,一个窑系和一个成熟窑口的形成,并非是孤立的,都是有其内在和外在的必然联系,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这样。哥窑也是如此,也是经过从小到大、从无闻到成名,逐渐走向成熟的一个发展过程,并借鉴成熟窑口的经验(从各地窑口都有发现互相借鉴的例证),且独僻蹊径、推陈出新,打破单色釉多年变化不大的老面孔,以大小开片、金丝铁线及红、黄、黑色复杂奇特的纹路,展示其清新独特的艺术效果,让人耳目一新并得到广泛认可,终成一代名瓷。
所以寻找哥窑窑址一定要找与其有关联的宋代著名窑口,即汝、官、钧。以上三个窑口都在宋时的河南地域,且都是青瓷系列,是否哥窑也在河南?曾有人大胆推测过,哥窑应该在河南不会单独另立在别的地方,但一直证据不足。
笔者为河南古陶瓷爱好者,多年的收藏经历和窑址考察经验及丰富的标本积累,意识到哥窑就在河南。河南鲁山段店窑是笔者重点关注的窑口,曾发表过关于该窑汝瓷、官瓷、钧瓷的系列文章,且以上三种瓷均与北宋官窑有关。
在搜集的段店窑众多标本中不乏类似哥窑釉色和开片特征的残片、残器,有的底部有“官”、“宣和元年、“嘉定二年”、“甲申殿”、“寿成殿用”、“延福宫”等款识,甚至还有“哥”、“大宋哥窑”、“哥弟窑制”与哥窑有直接关系的款识。器型有碗、盘、洗、瓶、人物、动物、文房、佛像,还有不少仿青铜器和古玉的祭器,这类祭器在北宋编撰的《宣和博古图》中都有其图形。釉色有粉青、米黄、月白等;开片形式有大片中有小细纹形成网状、中细纹、中细纹套小细纹。纹色有黑、黄、红等,还有类似的金丝铁线;胎质有灰白、土黄、黑灰等。
以下为残片标本:
器体成型工艺大部为模制,以达到标准化制作。烧制工艺为二次烧成,先予低温素烧再施釉高温烧成。底足工艺分为满釉裹足支烧和露胎圈足垫烧两种,不少器型和釉色纹片的特征与馆藏传世哥窑极其相似,这些实物证据充分说明,段店窑很可能就是我们苦苦寻觅的传世哥窑窑址。
关于北宋官窑窑址在段店的文章笔者已在有关文章中披露,文中除公布了大量的实物证据和有关史料外,还分析了北宋官窑在段店的历史必然性。从现有掌握的实物资料来看,段店窑从汉魏、北朝、隋唐时期就已经烧制很成熟的非民用青瓷器物,五代疑似柴瓷的发现以及北宋汝瓷、官瓷的大量烧造,证实了段店窑并非是一般的窑场,是为历代皇家和官府制瓷的重要窑场。理所当然,宋代哥窑不会例外,也离不开这个范畴,这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其不少与北宋有关的款识就足可以证明。
从发现带“哥弟窑制”款识的实物来看,历史上关于哥弟窑的传说确实存在,但是可能因年代久远、以讹传讹,把哥弟窑冠于龙泉窑之上,使一些研究者对于哥窑的研究仅限于南方龙泉窑的小圈子(尽管龙泉窑也有类似哥窑的特征,不同工艺在窑口间相互借鉴很正常),使研究方向误入歧途,致使一些人至今深陷不能自拔。历史上一些传说可以参考,但不能作为研究的指导方向,更不能牵强附会、生拉硬套、张冠李戴,以贻误后人。
北宋官窑烧制的一种釉厚有大开片纹的所谓官瓷实际上是汝瓷的变异和分支,是在长期烧造过程中探索出的新品种,在当时并非是一个独立的瓷种,仍称为汝,只是到了明代一些不明就里的学者依据其与众不同的釉面特征,又为其重新命名为“官瓷”,硬把这部分从汝瓷中分离出来。
一些文献曾出现过官哥不分之说,且一直流传至今,一些研究者只能凭借仅有的文献资料和为数不多的馆藏品来判断,而且这些馆藏品标识者自己都分不清什么是官、什么是哥,直到现在这种现象仍困扰着大家,就连一些资深研究者也说不清、道不明,个中缘由就是理不清官窑和哥窑的关系,甚至是与汝窑的关系,根本原因是没有找到官窑和哥窑的窑址。现在北宋官窑初步已经确定,哥窑的证据也已充分,两者的关系已经大白于天下。
从两者的器型和特征来看并没有什么差别,从用途来看大部都是为官府和皇室服务,釉面和片纹上也差距不大,都有大开片和小片纹,底足有的有款识,有的没款识,有款识的只是款识不同罢了。事实证明哥就是官,官也是汝,历史上的官哥不分、官汝不分之谜就此大白天下。
我们认识和研究哥窑,一般离不开史书资料和馆藏品,一旦史书失误那将谬之千里。哥窑的不少史料都是相互转载和加入各自的观点,甚至有的作者并未接触过实物,差错在所难免。传统意义上的哥窑特征,一般都是从其开片的纹路来判断,细小纹片为哥,大开片为官,中间部分为官哥不分。现在段店窑的新发现,一举颠覆了过去关于哥窑的传统概念。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这些要从段店窑的历史和窑址构成说起。
段店窑至少从汉代到元之前一直是在各朝代的国家行政中心附近,地理位置适当,其瓷土、燃料、运输等制瓷条件得天独厚,多年长时间的技术积累和声誉使段店窑成为中原地区规模庞大的瓷窑群,因其经历朝代多、烧瓷时间漫长,在近一平方公里的窑址范围内,形成窑摞窑、窑挨窑的奇特景象,张家窑、李家窑、段家窑、王家窑、哥弟窑等诸多小窑,窑窑相接,多的难以数清。其烧制的瓷种丰富、工艺精湛、器型规整、产量巨大,日夜窑火映天、四方商贾云集、舟楫货运繁忙,精美瓷器通过舟船运往京城、国外、运往四面八方。
曾有俗语“从清凉寺到段店一日进万贯”,当时繁荣景象可见一斑。著名古陶瓷专家丘小君先生考察段店窑后曾感慨的说“段店窑是座伟大的窑”,并大胆提出我国最早的陶瓷产业聚集区就在河南(段店),他简单明了的对段店窑的烧造规模和性质进行了概括。
哥窑实际上是段店窑群中众多作坊中的一员。在宋时从各个小窑的烧制品种分析,大部为贡品和定制,不少品种相近,在技术上相互借鉴,工艺虽有差异,但各有千秋,证实了当时这些瓷器的商品属性。从底款有“哥”、“大宋哥窑”、“哥弟窑制”的器物分析,这些与其它小窑的产品并无多大差异,它有“金丝铁线”、“百级碎”、“紫口铁足”,其它小窑也有。
除此外它还烧制汝瓷、官瓷、钧瓷、民品等。至此,哥窑的真实面目在这里已经昭然若揭,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传统意义哥窑。我们过去的认识有误区,被长期误导,即“金丝铁线”不一定是哥窑烧制,哥窑也在烧制其它品种,“金丝铁线”只是哥窑烧制众多品种中的一员。段店窑关于哥窑的新发现颠覆了我们以往对哥窑的传统认知,全新的哥窑新概念正逐渐形成,并有待改写现行中国陶瓷史。
关于段店汝瓷、官瓷、哥瓷的烧制年代,笔者在其它文章中已经披露过,即宋代早期已经烧制很成熟的汝瓷,中晚期官瓷和哥瓷也逐渐成熟,随着国家行政中心的转移和景德镇瓷窑的兴起以及需求的下降,到金代中晚期这些过去所谓的名窑瓷都已日趋没落,被一般民用青瓷和钧瓷所替代。
传统意义哥窑瓷器的一般表面特征:釉面属乳浊釉,部分无光又称酥光,其烧制温度一般比汝瓷偏低,胎和釉的结合度不甚紧密,致使二者的膨胀系数不一致而形成各种开片纹,以期达到最佳利用效果。釉色一般采用米黄、粉青、月白诸色,表面有呈网状开片,或如冰裂纹,或成细密小开片又称“百圾碎”,还有较粗梳的黑色片纹交织着细密的红、黄色纹线形成“金丝铁线”。该黑线纹和红线纹或为主线纹,其成因为出窑后的人工上色,网状内的细线纹有的为上色、有的为长期深埋遭异物浸入形成、有的为胎体铁质析出所为。
部分出土的残片中曾发现有黑色、红色和黄色颜料的残留物,有的器物如瓶状物虽内外釉相同,但器外有色线纹,器内并无,以此可证实确有染色工艺的存在,并非都是自然形成。器物通常釉层凝厚如堆脂,釉内多层气泡相叠,如玉珠堆积,犹如“聚沫攒珠”,又称鱼子纹。胎体有土黄、灰白、黑灰等,口部边缘釉薄处呈现微黄色,有的在素烧胎体边沿棱角处先涂黑色涂料再施釉,在底足未挂釉处涂有黑色护胎汁呈现铁黑色,用以达到“紫口铁足”之效果。整体施釉饱满,内外施釉一致,虽釉层较厚但无垂釉现象。
以上是笔者对于哥窑研究的个人见解,因掌握的资料有限,论点难免有偏颇之处。因段店窑尚未考古发掘,关于哥窑的一些更多信息可能还在窑址下深埋,一旦国家立项正式考古发掘,哥窑的证据会更加充分,千年之谜即将大白于天下,我们都在期待。
2017年8月 河南 冯保收于郑州
【注】本文是著名段店窑专题研究专家冯保收老师的研究文章,倾注了作者大量的心血,对于还原哥窑的真实情况有很高的学术和研究价值。由于段店窑至今未发掘,大家对段店窑的情况熟悉的不多,很多情况都不够了解,认知度也远远不够,为此,可能有很多朋友对文中配图缺乏辨别能力,会有很多不同看法。欢迎大家在写留言处文明探讨,但不允许对作者进行攻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