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晚上好!今天你的心情还好吗?
中国文化在当今被西方认可始于1991年的海湾战争。据说美国之所以在那场战争中迅速取胜,就是因为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都奉命携带一本《孙子兵法》。后来有人说:“东方人的智慧真的不得了,他们怎么能在2500多年以前就把战争法则运用得如此炉火纯青呢?”当他们把老子奉为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的时候,我们实在应该去想一想,中国古代的文化为什么能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一直焕发生机。今天,《道德经》第十四章明白地告诉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究竟怎样去学,怎样去用。
老子的《道德经》是最理想的治天下的思维方式。子曰:“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道德经》是对《易经》精英致用版的文学解读,而《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是对《易经》军事致用版的文学解读,这些文章都是最好的文学艺术作品,也呈现出了中国的文章文以载道的特点。所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背后都包含了两个方面:第一,是道德。第二,是艺术。艺术的背后一定是对道的感悟。
我有一位好哥们,他是一名画家,有一天他就问我:“你认为画的背后是什么?”我说:“你的技法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准,但距离绘画大家、大师还有相当的距离,原因在于你读的文学作品,尤其是传统经典文学作品太少。”紧接着我问他:“现在都要求作家深入生活,要求画家四处写生,你能告诉我什么是真正的写生吗?”他给我讲了一大堆,我说:“写生不是这样的,如果你是为了画单纯的山水和花草,那大可不必出济南,南部山区就有你想要的景色。很多年前有一张摄影作品叫做《我要读书》,就是那个大眼睛的小女孩。你有没有想过这张照片为什么能获得这么大的社会效应呢?无论是画家、作家还是摄影家,他的层次取决于他有没有道心。山水是死的,人是活的,为什么他们的环境那么优美,而小学如此破旧不堪?为什么我们享受着暖气,还怨声载道城市的雾霾?为什么那些山里的孩子冬天冻得两只手生疮甚至拿不住笔还在渴求着知识?摄影家正是看到这些背后的东西,才把这个小女孩纳入他的镜头,让这张照片有了鲜活的生命力。作为一名创作者要学习儒家的五伦五常以及老子的精英思维,用自己的道心以及感同身受的慈悲去捕捉、记载、传播这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因为艺术的背后都是道与德。”
我有一个小兄弟,中央美院毕业,他去年和一位朋友在西安办画展,邀请我写序。我对他这位朋友的画作进行了一系列的点评,他非常认可,并且对我说:“洪涛老师,我一定会将您对我说的这些话作为功课一直学习下去,我也相信在我八九十岁的时候,我的创作的突破口一定在你说的这个题材里,因为你让我看到了我的艺术宿命。”他的爷爷是甘肃省的最后一位土司,虽然家里曾经非常有钱,但也经历了很多的挫折。他把一幅画放到了我的面前,对我说:“洪涛老师,这是我的毕业作品,我实在不知道应该给它起一个什么样的名字,您能不能帮我想想。”端着这幅作品,我看了五分钟,想出了两个名字,一个是尘埃,另一个是尘埃的图腾。这幅画画的是土司的宗教,老百姓的动作和神情都刻画得非常到位,整个氤氲的范围和内心的热望都在画中一一展现。“尘埃的图腾”虽然符合形式,也符合道心,但“尘埃”这个名字似乎有更多的妙有蕴藏在其中。
当这位兄弟看到这两个名字的时候,他说:“我的心一直在疼,感受到了一种用语言无法形容的欲望,一种无言的驱动力让我选择尘埃作为这幅画名字。”讲到这,我们不禁要想一想道到底是什么呢?前十三章告诉我们:道是柔软的,是雌的,像水一样,像婴儿一样,虽然看不到、抓不住、又摸不着,但仿佛时时处处都存在于我们的身边,我们要学习道,合于道,那它的法则是什么呢?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四章为我们揭晓答案,“持经达变”是儒家的观点,“执古御今”是老子的思想,这八个字就是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必须要掌握的法宝,也是为什么美国对东方文化不了解的情况下,崇拜孙武的原因。“执古御今”即掌握从古至今的道,不断从前人和历史中汲取经验,通过了悟道来掌控今天的行为,用经典创造独属于自己、独属于这个时代的经典。
【老子·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我们看到的物都是有形的,可感的,但是道却感知不到具体的形式,看不见、听不着、也摸不到,让我们无法描述。道虽然感触不到,但并不代表它不存在,有时候我们感觉自己已经掌握了道,但猛然间发现它似乎又和我们不在一起,它无可见之型,无边无际,无古无今地存在着,与日月同光,与泥土同尘,像水一样无欲而长流,又像玄牝一样绵绵若存、生生不息。老子认为对道越是有无法描述的感觉,就表示你离道越来越近了。
论语开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经常翻译成:学过的内容在适当的时候温习,不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很多学生说:“一模、二模、三模,天天都要考试,烦死了,一点都不开心,我认为孔子说得不对。每天都这样,不光不快乐,还让老师和妈妈天天敲着脑袋,实在是太难受了。”洪涛老师今天给同学们带来的这句话解释:我们学习了道,而且感觉自己的某些行为已经合于道,又无法用语言与别人诉说,于是便产生了一种喜悦的心情,而且喜悦难与君述,这才是不亦悦乎的真实感觉。
老子在此章运用具象可听、可见、可闻、可感的概念(“夷”、“希”、“微”)试图解释无所不存在的道,之后又通过否定人们感知物的方式进一步阐述道深、微、奥、秘的特征。虽然道玄妙精深、惚恍不定,但并不是绝对的无,它是有无混成之物,无中含有万有。
道是宇宙天地万物的母亲。黑格尔认为:“道就是原始的理性产生和主宰宇宙,就像精神支配身体。” 古今中外,无论是画家、艺术家、作家还是书法家,所有的形式一定归于哲学,而哲学的高妙幽深一定归于道。黑格尔感受到了道的存在,也感受到了道生发万物的作用。要认识和把握具体事务,就必须把握道自古以来存在的支配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掌握了规律,你就明白了“此消彼长”、“五行的变化和过去” ,就会看见未来,识破天机。
老子在这一章告诉我们道“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还告诉了我们“道纪”:执古御今,持经达变。
如果说一幅画就是广告效果图的话,那么文学就是那一百多页、十几万字的广告策划书。就像脑白金那则广告一样,我们耳熟能详它的广告语:“今年过年不收礼呀,收礼只收脑白金。”广告虽然只有几秒钟,但它的策划方案却长达五百多页。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看见而不晓得,叫做“夷”;听到而不明白,叫做“希”;摸索而不可得,叫做“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马王堆甲乙本“致诘”作“致计”,均有深究之义,虽然字面有区别,但字意没有任何区别。既然道看不见、听不到也摸不着我们就应该放弃吗?并不是,老子是让我们安安静静地去感受,只是这样我们才能够领悟到那份来自灵魂的愉悦。这种对道的感觉虽然不可道,但却能够让我们感受到浑身充满着温暖和能量。不知道同学们在默默背诵《道德经》的时候,有没有那种恍然大悟的喜悦感呢?我们说: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其实就是“不可致诘”,不可思议,难究其竟,西方的本体论讲的就是这个“1”,洪涛老师给大家讲的是0=01=1+1=0,“1”就是道体,背后是“0”,“0”附着在“1”上才生成了器。
两个人结婚一定是爱情的结果,如果没有爱情,那任何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就可以结合了。即使是原始社会,男女之间的结合也一定没有爱的存在,只是我们现代对爱的定义不一样而已。当两个在血缘和地域没有任何交集的人,能够产生爱情的火花并且相濡以沫一辈子,一定是相互全然地接纳和欣赏。任何一个稳固的婚姻,其背后一定是因为爱的存在,所以没有爱情,哪来的美满的婚姻呢?
“其上不曒,其下不昧。”“曒”是明亮、光亮的意思,“昧”是灰暗的意思。在他之上不再有光明,在他之下不再有黑暗。我们看到一件事物,都要去找背后的东西或者是背后的原因,而且只要认真去找,就一定能够找到。
“绳绳兮不可名”,指道就像一根绳子延续不断,然而却总转来转去让人搞不清方向,就像老济南舜井的那条铁锁。相传大舜时代东海有一条“黑蛟”,名叫巫支祁(无支祁)。它朝思慕想要当天下首领,多次找舜提出要求被舜严厉拒绝。舜选大禹为首领。巫支祁怀恨在心,要报复舜,除掉禹。舜去世后,巫支祁全力以禹为敌。他令东海鱼鳖一起出动发大水,淹没村庄、淹没历山。大禹带领百姓日夜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他把无家可归的百姓转移到泰山、兴隆山、龙洞山上。大禹怀揣照妖镜,身带定海针,手挽降魔铁索,乘木伐在风浪中与巫支祁搏斗,他抛出降魔铁索,把巫支祁打翻在地,并把巫支祁锁在舜井里。巫支祁不甘心地瞪着两只怪眼问:“什么时候放我出来?”禹说:“等到铁树开花。”
黑蛟飞出:过了若干年代,南山有一壮汉,砍了一担柴,挑到济南来卖,顺便到舜井看“黑蛟”。他不等放下柴担,就急忙往井里瞅,哪知这一瞅坏事了,猛听得“轰隆隆”、“哗啦啦”一阵响,一条“大黑蛟”从井里飞出,摇头摆尾直向东海飞去。
人们来到舜井时发现,铁链早已不在井内,而是凌乱地堆在了井壁北侧,上面满是污物。巫支祁怎么会跑呢?原来这个壮汉砍的柴上,不光带有青青的叶子,还带着各种颜色的鲜花,扁担两头包着铁皮,巫支祁认为是“铁树开花了”便挣断铁索飞出井外,逃回东海。从此人们只看见舜井里有条铁索,却不见“黑蛟”的踪影。
“复归于无物”指又归于无。很多人认为回到原点就是“复”,其实并不一定是这样。中国人总是相信有轮回存在,就是看到万事万物总是生生不息,往复生存。就像在冬天我们很轻易地折下树枝,看到里面很干,就以为这棵树死了,然而很神奇的是,春天一到,它又发出了嫩绿的树芽。由此,人也总是在联想,是不是我们死了只是丢掉了一个躯壳,而灵魂可以经过轮回进入另一个肉身去呢?有的人认为是迷信,有的人认为真的存在,到底是真是假呢?我也真的不知道。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无”并不是一无所有,而是无形、无状、无象,或有或无,这就叫做惚恍。“惚恍”就是“恍惚”,这是老子的文学修辞。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指道前不见头,后不见尾,上不见顶,下不见底。
“上”就是道体,无论科学有多么发达,都有它探知不到的地方,“下”指的是万物生存变化的作用,人们始终无法知道最根本的作用到底在哪里。宇宙的奥秘并不会随着科学的发展让我们了解得越来越多,反而会让我们感觉越来越少,越来越不可思议。
我们不要轻易地锋芒毕露,因为你知道的可能别人都知道,一旦说出来,可能就成了众矢之的。例如中学有篇课文叫做《杨修之死》,就是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
杨修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屡次犯了曹操的大忌。有一次,曹操造了一所花园。造成时,操前去观看,没有夸奖和批评,就叫人取了一支笔在花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便走了。大家都不了解其中的含义。杨修对工匠们说:“门添活字,就是阔字,丞相嫌你们把花园门造得太大了。”于是重新建造园门。完工后再请曹操去观看。曹操很喜欢,问道:“是谁知道了我的意思?”下人回答:“是杨修!”曹操虽表面上称好,而心底却很嫉妒。
还有一天,塞北进贡给曹操一盒酥。曹操在盒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放在案头。杨修见到了,竟然取勺子和大家将酥吃完了。曹操问其原因,杨修回答说:“盒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怎么敢违背丞相的命令呢?”曹操虽然喜笑,而心里却厌恶杨修。
曹操聚集兵队想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都,又怕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正碰上厨师进鸡汤。曹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曹操随口答道:“鸡肋!鸡肋!”夏侯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
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让随行士兵收拾行装,准备撤兵。有人报告给夏侯惇。夏侯惇大吃一惊,于是请杨修至帐中,问道:“您为何收拾行装?”杨修说:“从今夜的号令来看,便可以知道魏王不久便要退兵回都。鸡肋,吃起来没有肉,丢了又可惜。如今进兵不能胜利,退兵让人耻笑,在这里没有益处,不如早日回去,来日魏王必然班师还朝。因此先行收拾行装,免得临到走时慌乱。”夏侯惇说:“先生真是明白魏王的心思啊!”然后也收拾行装。于是军营中的诸位将领,没有不准备回朝的。
当天晚上,曹操心烦意乱,不能安稳入睡,因此便用手提起钢斧,绕着军营独自行走。忽然看见夏侯惇营内的士兵都各自在准备行装。曹操大惊,急忙回营帐中召集夏侯惇问是其原因。惇回答说:“主簿杨祖德事先知道大王想要回去的意思了。”曹操把杨修叫去问原因,杨修用鸡肋的含义回答。曹操大怒的说:“你怎么敢乱造谣言,乱我军心!”便叫刀斧手将杨修推出去斩了,将他的头颅挂于辕门之外。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道虽然看不到,却是中国人看待和处理事物的依据。“古”指从古至今没有变的道。让孩子十天背过《论语》到底对不对呢?你可能会说:“不对,孩子背过几天就忘了,有什么意义呢?”洪涛老师会告诉你,如果你不背,以后会错得更多。我们要如何对待经典,对待这些从古至今都没有变化的道呢?首先要背过,明白它的意思,然后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实践中慢慢地体会和感悟,使其变成你内心自有的东西。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一定是持经达变,孔子奉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为圣人,而老子并不这样认为,他对孔子说:“你说这些事都已经过去了,你所推崇的人都已经不在了,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特点,即使你所谓的圣人依然活在这个世上,他也未必能治理好当下的世界。所以,你还提他们干吗呢?圣人都是‘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人家都不居功,你为何还颂扬起来没完呢?”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这是学习所有的经典最根本的法门,也是管理的最高定义。做事不要凭借自己的意见来处理,而是执古之道,否则你耽误了时间,也浪费资源,最终的结果就是一无所成。很多论坛争得面红耳赤,吵得不可开交,其实都在做无用功,老子早就为我们做了解答:运用经典,创造独属于自己的经典,那就是经典。如果你遵道,你就会发现虽然是新现象,但用一以贯之的道处理就一定不会出错。方法虽然是千变万化,但是道却从来没有变过。就像天冷了,你只要把衣服穿上能够保暖,至于好不好看,何种款式,何种穿法,你自己说了算。
“道纪”里面的道不是指“道”本体,而是指“道”的作用,“纪”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是纪律,第二,是规律和痕迹。“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知道从始至终没有变化的道,合于道而后留下了痕迹,就形成了德。
持经达变,现代人追求“变”,而忽视了“经”,狂热地追求着西方的思想,而忽视了中国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当整个社会都在追求变化的时候,那么就很难出现安定的局面,之所以会出现动乱,就是因为人们的心始终不能平静。西方为什么在逐渐走向没落?就是因为他们只知道1+1=2,而不知道1=1+1。
老子苦口婆心地讲述“道纪”,我们似乎都已经忘掉了。然洪涛老师讲课的时候难免慷慨陈词,其目的就是想让同学们能够快速地记住和感悟道的存在。我们要尽可能全面地掌握道,完善自己的思维,让自己做事不那么“愤青”。
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了,让我们明天再见。同学们!晚安!
作业:
为什么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可以让我们的人生少走弯路少付出不必要的代价,更容易接近人生的圆满?
《道德经》班学员心得感悟:
创造属于我们的经典
《道德经》第十四章:“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意思是:掌握自古以来的规律,去理解今天身边发生的所有事,能够古往今来,无所不知。老师在讲这一章时,解读得更为通俗易懂。他说,经典既在经典之内,又在经典之外。学习经典,是要用经典的逻辑,创造独属于自己,独属于这个时代的经典。
如何创造这样的经典呢?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回顾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我应邀走进了兴曜领袖培训中心,接受为期三天的培训,在这次培训中,也许周新曜老师讲的关于“领袖创富系统”、“团队领袖竞选系统”、“领袖领导团队系统”、“教练系统”、“心本教练系统”以及心本教练系统的“三大核心关键”、“四大基本能力”、“五大教练步骤”、“九大领袖特质”、“领导的授权系统”等等的具体内容,我都不能一下子全部记起来,可是周总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而且深深地触动了我的灵魂,那真的是“载营魄抱一”了。周总说:“你所参与的任何一项具体活动,都是你全部生活的一个缩影。”是啊,我们经常看人,为何能够以点带面,窥一斑而知全貌?为何老子说“天地之门,是谓天地根”?于是我就忽然明白,这次学习我的小组长身份,那是一种责任与担当,是一种信任与期待。因为人的创新与思考,是在不断地体验中得以实现与完善的。对于我来说,是要通过这样的担当,检验我以往的工作、生活、学习,以及为人处事和修养的高度。
关于责任与担当,用老子的精英思维,是说要带好团队,你就必须成为行业精英,成为团队的导师,而不仅仅是老师,因为老师与导师的概念有别,老师偏于教方法,导师则是既引导方向,又教给具体做法。按照领袖创富理论,你必须成为生命领袖,要带团队创富,使团队里的每一个成员,成为物质的富有者、精神的富有者。按照洪涛老师的观点,不管精英也好,领袖也罢,你要成为强者。因为强者天然的使命就是呵护弱者,并把弱者变成强者。 这也许应该成为一种规则,正如一则资料所言:这种规则,就像鸟因为有翅膀可以翱翔于天空,鱼因为有鳃鳍可以畅游于海底,马因为有强健的腿可以奔行于大地,人因为思想而成为地球的主人。可是这样的原理,我原来不能将其参悟明白,将其致用于生活,并在致用中得到体悟。没有把责任与文化对等起来,因此也就表现在,对待眼前发生的事情,以及参与的活动重视不够,有时还会出现观望的态度不够重视。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许那是我忘了,生活处处是考场,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自己为人处事道德修养综合实力的展现,同时在展示的过程中,都会有过往的人们给你做出恰如其分的评判;也许我忘了,不管你处在任何一个团体或者组织,只要你是领袖,哪怕你是家长,是老师,是领导,你必然要事事走在前面,你必须严谨处事,你必须起表率作用,你也必须像兴曜老师说的那样“你爱他要比他爱自己还爱他自己”;也许我更不明白,一切的过往都是生活的缩影。你要相信,人都是自己的“王”,做到身心合一,才是符合人的本性,做到天人合一,才是符合人的道性。
明白了这些原理,我也就不由自主地揭开面纱,去掉那些 “装”的成分,“复归于婴儿”的单纯状态,展示最本真的自我。有了这种认识的提升,我就试着打开,充分让自己豁达绽放,挣脱“控制”,让自己回归天然,事事冲在前面。
“心向往之,行必能至”。于是,连续几天来,为小组争荣誉的事我必须事事主动。比如为了团队展示,找道具要主动;比如团友激情不够,调动要热情;比如团队创意展示要让大家群策群力;比如承诺大家的取得第一名,我一定请大家吃饭;比如要求自己以团队为重等等。为了体现自己的善始善终,我真的是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把本来定的提前两个小时的返程车票,成功改签为第二天。这,也许就是我们小组善始善终,直到最后无一人请假或者离开的重要原因吧,这也许就是用经典的逻辑,创造独属于自己的经典的最好见证吧!
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无论做任何事,做好了自己,一切皆大欢喜。我想按照这样的精英思维,只要不偏离人间大道,只要了悟“有无相生”、“宠辱不惊”,只要“修养玄德”、“退身忘私”,只要“谷神不死”、“和光同尘”,只要“功遂身退”、“宠辱不惊”,我想我们所有的努力与责任担当,都是对大家信赖与追随的一种回应。这种信赖与追随,责任与担当最终的结果,必然让我们走在实现自己良民的信仰,实现中国梦的实践的路上。这样的实践,创造的应该是独属于这个时代的经典。
关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这样,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执古之道,依道而行,确保不走弯路,以实现“事半功倍,又从而庸之”的效果。这样,将经典用于指导实践,让智慧从体验中产生,我们就一定能够创造那绵绵若存的、用之不勤的、独属于我们时代的经典。(杨磊)
(中国孝心网编辑中心编辑 杨玲娇、刘龙祥
山东儒学传播公司产品经理 程虎跃 根据录音整理)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