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远方(微信公号读史专栏作家)
壹個地痞流氓竟然成為大漢天子!
對於劉邦的“逆襲”,很多人感到不忿,認為是劉邦走了狗屎運。
告訴妳,這絕對是壹個錯誤認識!
劉邦是很痞很流氓。
但是,這不是他的本質。
劉邦真正能登上天子之位最關鍵的品質實際是:
做人坦坦荡荡,做事当机立断,毫不拖泥带水,并能知错就改,毫不藏着掖着。
對於壹個政治家,糾錯絕對比面子更重要!
項羽則不然,他極要面子。
如果換做妳,是喜歡喜怒形於色,口無遮攔,心地寬松不貪酷的劉邦,還是喜歡動輒瘟怒,殺眼不眨眼的霸王項羽?
无疑,刘邦不喜劳作,确有游手好闲无赖之嫌,但是,别忘了,他极与人友善,喜欢施舍,善交游,为人大度,心胸豁达,且能仗义行事,勇于承担责任。这是极难得的领导才能,属于优秀政治家必备的良好素质。
更要命的是,恰恰是劉邦的“痞”,導致了項羽的“盲”。
毫無諱言,壹向殘暴好殺的項羽只要願意,曾經有無數機會可以幹掉劉邦。但為何獨獨對劉邦網開壹面?
不要說天命論,這種借口也太上不了臺面。
項羽之所以壹再姑且劉邦,最大的原因就是劉邦身上“流氓”的標簽。在高貴傲慢者項羽眼裏,劉邦這種人是絕對成不了事的,幹掉他反而會汙了名聲。
對於劉邦,毛澤東的評價算是公允,稱其是“皇帝裏面最厲害的壹個”,是壹個“豁達大度,從諫如流”的英雄人物,最後劉邦勝,項羽敗,不是偶然的。劉邦得天下壹因決策對頭,二因用人得當。
毋庸諱言,與“鞭撻天下,威震四海”的秦始皇相比,劉邦的出身以及打江山的資本實在太微不足道了,他既沒有潼關、崤山之險,也沒有關中、巴蜀之富,更沒有秦國那樣壹支“鐵血軍團”。但就是這樣壹個帶有濃重“流氓”習氣的劉邦,笑到最後,與其為人做事是分不開的。
簡單來說,就是劉邦會做人。
相比同期,可與劉邦壹較高下的項羽、韓信、英布,包括更低檔次的蕭何、張良、彭越,在做人做事方面都有不小的缺點。
壹句話,劉邦能最終勝出,很關鍵的壹點就是:把自己修煉成壹個做人坦坦蕩蕩、做事果決無比的真小人!
當然,劉邦壹開始是不想做壹個小人的。
他的目標是君子,是俠客。
刘邦的人生第一个偶像是:魏国的信陵君——战国四公子中真正的大丈夫。
战国四公子: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齐国孟尝君。之所以说只有信陵君是大丈夫,一则在于他品格完备,能力超强,但惜为国君猜忌,不得重用;二则在于其他人都有大伤疤。平原君:眼光狭小,曾为了片甲之地,得罪强秦,引发灭国之战;春申君:利令智昏,居然把自己搞怀孕的美人送给无后的楚考烈王,以期长控楚国;孟尝君:小肚鸡肠,居然因别人笑他矮小而大加屠戮。
劉邦本不叫劉邦,而叫劉季,也就是劉三的意思,兩個哥哥分別是劉伯、劉仲,弟弟叫劉交。
這不能怪劉邦,因為他爹是個本分的農民,沒啥文化,所以生的兒子就叫:劉大、劉二、劉三、劉四了。
劉邦出生時正是戰國晚期,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時秦始皇3歲,正在邯鄲做人質,關註讀史,回復“秦始皇”,即可查看關於秦始皇的文章)冬月二十四(12月28日)。出生地是楚國沛豐邑中陽裏(今徐州豐縣),屬於楚、魏交界的地方。
這劉三出身農家,但不愛勞動,屬於愛幻想的孩子,喜歡聽壹些諸侯爭霸的故事,天天想著仗劍天下行走江湖。
因為家鄉處在楚魏交界之處,離齊國趙國也不是很遠,多是各國移民,所以經常聽“四公子”的英雄事跡,或許是離魏國都城最近,或許劉家本來就是魏國人的緣故(劉邦的爺爺是大梁人),也或許是其他原因,小劉三自小迷上了魏信陵君,十分仰慕信陵君的為人,很想投入他的門下——可以吃白食?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總之,不事勞動,天天被父親訓斥好好向二哥學習的劉三不想再在家裏呆了——我怎麽生在這個沒啥理想沒啥抱負的土包子家庭!
公元前240年,也就是秦王政七年——哎,生在君王之家就不壹樣啊,前幾年還是邯鄲棄兒,現在當王都7年了,我劉三也要奮鬥奮鬥奮鬥!
剛滿17歲的劉三背上行囊,跨越邊境,直奔魏都大梁而去。
可以说,信陵君对于刘邦的影响,是从少年时开始,贯穿终生的,信陵君的好贤养士直接成就了刘邦后来的好贤养士。
但是,年少的刘三不知道的是,在他出发的这一年,信陵君已经去世三年了。
不过,信陵君的衣钵犹在。刘三成了信陵君原先门客张耳的门客,并被引为知己——张耳后来成为项羽分封的十八路诸侯王之一,并且最后助刘灭了项,不仅被封为赵王,而且和刘邦结成儿女亲家:其子张敖娶了刘邦和吕雉的长女鲁元公主。张耳得以善终,后来刘邦剪除异姓王,亦仅将张家贬为侯爵。
好时光总是过得很快,十多年一晃而过,而立之年的秦王政开始了剪灭六国的大行动,魏国灭亡后,张耳成为秦廷通缉犯。
31岁的刘三回到家乡丰邑。现在,他见过大世面了,更不可能再去种田,很快就聚集了一帮浪荡少年,开始了乡侠的生涯——就是天天没事,四处闲荡,动辄带领一帮小兄弟到兄嫂家混吃混喝。
后来辅佐刘邦的那一帮生死兄弟,樊哙、周勃、夏侯婴、卢绾,大概就是这个时候结交的。
轉眼到了公元前221年,秦王政壹統天下,廢封建制,施行郡縣制。
劉邦工作的機會來了。
郡縣制的級別大概是這樣的:郡下設縣,萬戶以上者設令(縣令),萬戶以下者設長(縣長)。縣以下設鄉,鄉下設裏,是最基層的行政單位。此外還有掌管治安、盜賊的專門機構,叫做亭,亭設亭長。亭除了主要管理治安,還負責接待往來的官吏,掌管為政府輸送、采購、傳遞(文書)等事。
亭長的職位,仿佛就是為劉邦量身定做的。試問在鄉裏,劉邦不當亭長,哪個敢當?
就這樣,35歲的劉邦成了大秦帝國最末端的公務員之壹。
據記載,在壹次送民工去鹹陽的路上,劉邦碰到秦始皇出巡,遠遠看去,秦始皇坐在裝飾精美華麗的車上威風八面,羨慕得劉邦脫口而出“大丈夫就應該像這樣啊!”
這後來成為文人佐證劉邦心胸很大的最佳例證。但是,如果沒有後來的秦始皇卒崩,秦二世的篡位,劉邦壹輩子也只能是個小亭長。
史書上說,劉邦好酒色,可這得燒錢。秦朝的亭長可不比現在的村長,劉邦這個基層公務員仍是個窮光蛋。流氓沒錢咋辦?吃白食!
《史記》有記載:“常從王媼、武負貰酒,醉臥,歲竟,此兩家常折券棄責。”
什麽意思?也就是劉邦常常去酒家喝酒,沒錢只能打白條。到了年底結算的時候,店家往往將劉邦賒的賬壹筆劃掉。
還有,都三十好幾了,沒有老婆又好色咋辦?在給張耳當門客時,相信他壹定是有女人的。因為他的手段很好,在家鄉沒有老婆,卻和不少寡婦有壹腿,壹位曹姓寡婦還給他生了個兒子,也就是後來被劉邦封為齊王的劉肥。
好事还在后面。
对于面相之说,我们一般认为是封建迷信,但有时候,又觉得世上确实有那些看相的世外高人。
刘邦的老丈人吕公大概真的就是这样一位高人。
呂公是豐邑臨縣單父(今山東單縣南)人,因與人結仇而舉家遷到豐邑。呂是大富之家,和當時豐邑縣長是好朋友,舉家來此,自然不少人前來拉關系套近乎。話說這壹天呂公為了大夥方便,索性大宴賓客,將交情壹次拉個夠。
據記載,當日主持接待客人的是在豐邑擔任主簿,也即是縣辦公室主任的蕭何,他宣布了壹條規定:凡是賀禮錢不到壹千錢的人,壹律到堂下就坐。
這不是明擺著欺侮沒錢人嘛!正好工資連酒錢都不夠的劉邦也前來湊熱鬧——想想也不會落下他,但是沒錢怎麽辦?沒錢還沒嘴啊。面對負責記錄的人,劉邦故意扯開嗓門,大叫壹聲:“劉季賀錢壹萬!”
乖乖隆的東,豐邑居然還有如此大方的客人?壹定是貴客!呂公聽到聲音,趕忙出來相迎。這個時候,蕭何看不慣了,對呂公說,劉季這家夥我知道,他哪有什麽錢,吹牛而已,不用理他。
所以不怪很多後人看不上劉邦,認為他當上皇帝是走了狗屎運,就連當時的小夥伴也認為劉邦沒啥大能耐的。
可呂公不是壹般的人,壹見劉邦器宇軒昂,與眾不同,就非常喜歡,還請他到上席就坐。劉邦也不客氣,大咧咧坐在首席,談笑風生的同時,還不忘挖苦壹下別人。
不过,就当时而言,有过“海外当门客”背景的刘邦的见识却非席上那些人能比,包括县办公室主任萧何。
這還不算完,不知道呂公是真會看相,還是壹時糊塗,被劉邦的氣勢鎮住了,酒席完畢,竟然單獨留下劉邦:“我從年輕的時候就喜歡給人看相,經我看相的人多了,沒有誰能比得上妳的面相,希望妳好自珍愛。我有壹女願意許給妳做灑掃的妻妾,怎樣?”
啥意思,呂公壹開始都沒想到劉邦和自己年齡相仿還沒成親,所以讓大女兒呂稚給劉邦當妾都願意。
劉邦也不含糊,不問年齡俊醜,立馬答應。
這可氣壞了呂公老婆,破口大罵呂公說:“妳總說女兒要嫁個貴人。豐邑縣長跟妳要好,想娶這個女兒妳不同意,今天妳居然隨口許給那潑皮劉三!”
呂公說:“妳女人家懂什麽!”
那个时候嫁女可是爹说了算,不过据记载,吕雉本人也是乐意的。总之,二十来岁的的黄花大姑娘吕雉很快成了业已三十五六岁刘邦的婆姨。更关键是的,刘邦也没把这当回事,成亲后,把吕雉扔家里伺候爹娘,自己依旧和兄弟们花天酒地。
刘邦的起兵,完全出于一次偶然事件。
这一年,刘邦又以亭长身份押送民工到骊山服役,不少人在半路逃跑了——都是家乡父老,刘邦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随着逃跑的人数增多,刘邦感觉事情不妙了,这样下去,到了骊山,人没跑光,也差不多了。按照秦律,刘邦是要被杀头的。
怎么办?也是侠义惯了,刘邦干脆解开绑民工的绳子,让大伙全部逃跑,自己也亡命天涯算了。民工们为刘邦的义举所感动,也可能不知道逃哪里去好的缘故,表示愿跟着刘邦混。
注意,到了刘邦斩白蟒的时间了。
話說劉邦心情不爽,喝了酒和大夥壹起往前走——他真不知道該幹什麽好。
正郁悶間,走在前面的人不走了。劉邦醉眼朦朧地罵道,怎麽他娘的不往前走了?有人答道,前面有條大白蛇擋在了路上。
“什麽?娘的,壹條破蛇也敢當老子的路!正好幹了它當下酒肴!”劉邦醉醺醺地抽出腰間佩劍,將大蛇斬做兩段。
見了人居然不跑,而且壹下子給劉邦幹掉,想必這白蛇是受了傷的。
不過,這成了劉邦及手下吹噓的資本,而且越說越玄乎,到了劉邦登上帝位後,史官更將之上升到大事件,謂之“斬蟒起義”,還附會說白蛇是白帝之子——後邊的人來到斬蛇的地方,看見有壹老婦在暗夜中哭泣。有人問她為什麽哭,老婦人說:“有人殺了我兒,我在哭他。”有人問:“妳兒子為什麽被殺呢?”老婦說:“我兒是白帝之子,變化成蛇,擋在道路中間,如今被赤帝之子殺了,故哭。”眾人以為老婦人是在說謊,正要打她,老婦人卻忽然不見了。
唉,這馬屁拍的當當響啊,這會兒劉邦哪有什麽造反的概念?在他骨子裏,只有俠義,但這早已不是戰國時代,俠義還有個屁用?
所以,十幾個人只能躲在芒碭山裏瞎逛遊。
不過,劉邦這壹義舉,確實收獲壹幹好部下,其中包括後來比諸葛亮早四百年使用空城計、甘願替劉邦而死的紀信。
那是後來楚漢爭霸的時候,劉邦被項羽死死困住,城內早已無糧,城破指日可待,怎麽辦?這個時候,沒立過啥大戰功的紀信站出來了:由他化妝成劉邦,向項羽投降,劉邦則換上女裝悄悄溜之大吉。
露餡後,紀信被項羽活活燒死。
不得不感嘆,劉邦總是很“幸運”,危急關頭,總有敢於赴湯蹈火的人挺身而出。但話又說回來,劉邦的這份“幸運”,不是劉邦自己早就積累下來的嗎?
“幸运”绝不是偶然的,帝王亦不例外。万事有果必有因,刘邦的是次“幸运”是在义放民工时就积下了。
纪信后来被刘邦封为郑州的“城隍爷”。
中国大部分城市都有城隍庙。城指挖土筑的高墙,隍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城隍主管当地水旱疾疫及阴司,多由去世的英雄或名臣来担任。例如北京的城隍爷是文天祥、杨椒山;郑州城隍庙供奉的是刘邦麾下大将纪信。
刘邦没想到造反,但有人想到了。公元前209年,也就是秦始皇刚死还没一年的时间,同样是押送民工的陈胜因雨天被阻隔在大泽乡——按照秦律,不按时到达指定地点者,一律处斩——索性是一个死,干脆死的轰轰烈烈一点。
老子反了!
这造反的头一开,天下顿时乱了,各国旧诸侯早等着这一天呢。
刘邦脑子也开窍了,奶奶的,对啊,做什么狗屁侠,做个王多舒服。咱也反了!
就这样,刘邦在芒砀山纠结了几十号人,也造起了反。
时年,刘邦48岁。
楚国贵族后代项梁和项羽(楚国下相,即今江苏宿迁人)也几乎同时在吴中(今江苏苏州)造反,不过人家家业大,一起事队伍就超过万人。
时年,项羽23岁。
家業不大,敢幹也行,因為無業小青年多啊。劉邦壹咋呼,呼啦啦就由幾十人變成幾百人,開始了打家劫舍的造反生涯。
那時候,造反成為流行病。這不,豐邑的縣令也見風使舵起了義——當然,他的目的很卑鄙,無非是能夠繼續掌握豐邑。這時,劉邦的好兄弟蕭何、曹參站出來了——這哥倆太想劉邦了?——對縣令說,咱得增加兵力保衛縣城啊,同時也得防著比咱造反早的劉三殺回來啊,不如把他招安過來,共同享受“革命勝利果實”。
縣令覺得有道理,就派劉邦的小兄弟兼連襟樊噲去找劉邦。劉邦也沒啥大誌向,不知道談條件,覺得終於可以回家了,就拉著隊伍回來了——想呂稚了?
可縣令又不幹了,他怕控制不了劉三反而害了自己。會看相的呂太公可是說過劉邦是人中龍鳳的哦。
奶奶的!劉邦這下來氣了,不給老子回家,老子就霸王硬上弓,打下縣城!
當然,劉邦的兵力太有限了。不過,硬打硬拼從來不是劉邦的首選,“能動嘴的絕不動手”,他又是喊話,又是往城裏射書信的,鼓動大夥造反。這縣令平素肯定不得人心,又加上城裏有不少劉邦的鐵桿兄弟,很快幹掉了縣令。
劉邦進的城來,不知道真謙虛還是假謙虛,認為自己不如蕭何曹參有文化,執意讓他們做頭。這兩個人是小有文化,而且地位比劉邦高,蕭何是縣主薄,也就是縣辦公室主任,曹參是典獄長,也就是縣看守所所長,都算是曾經的小亭長劉邦的上級。
但是他們慫啊,造反不但要管理壹大幫子人,當頭的可還是要被朝廷通緝,滿門抄斬的啊。蕭何曹參打死不幹。
妳們不幹,那就聽我的,我不怕滿門抄斬!——劉太公此時肯定恨死了劉邦。
劉邦願意當頭,蕭何來精神了。他就是幹後勤參謀的料。蕭何說,人家土包子陳勝起義都稱王了,這樣才有號召力,咱目前實力弱,稱王容易被朝廷圍剿,就自降壹級,稱公吧。咱在沛郡豐邑,所以就稱沛公吧!
另外,您還得的起個響亮的名字,“沛公劉三”,太土氣了。
劉邦說對,都聽妳的,妳有文化妳起!
蕭何得意地說:當年在洛水邊諸侯朝拜周天子,有人寫了首詩,其中有壹句叫“天子萬年,安家定邦”,我覺得很是大氣,妳就叫“劉邦”吧。
好,老子活了四十幾年,終於有了名字,還加入王公貴族的行列,奶奶的,大丈夫就當如此!
趁天下大亂,趕緊攻城略地,搜刮油水!不過,很快就給兄弟擺了壹刀,這成為劉邦壹生最大的痛——由此,俠客劉邦成為小人劉邦。
這個人就是雍齒。
刘邦带人四处攻伐,将大本营丰邑留给最信任的兄弟雍齿把守,这等于把自己一半的家底交给了雍齿——包括自己及众兄弟的老爹老妈老婆孩子。
刘邦把雍齿当兄弟,可雍齿没把刘邦当兄弟啊,他只想,奶奶的,凭什么刘三当老大做沛公?!论打仗论胆识论家庭出身,我都不必刘三差啊。
心里一不平衡,就容易坏事。前面说了,丰邑临近魏国。这时,魏国的王公贵族也造反复了国,于是派人带重金拉拢雍齿并带了句话:“丰,故梁徙也。今魏地已定者数十城。齿今下魏,魏以齿侯守丰。不下,且屠丰。”
啥意思,丰邑本就是魏国的地盘,我们魏国复国了,你投诚过来吧,封你为侯,继续守丰邑;不降就灭了你个土包子!
不知雍齿是害怕打仗还是贪图许诺的侯爵,或是本身就看不起家庭出身不如自己的刘邦,反正没有做啥抵抗就投降了。
毕竟是最信任的兄弟啊,这刀子插得够狠!
刘邦的第一反应就是大怒,立即下令停止攻击即将到手的县城,领兵打回去!但雍齿确实有点本事,刘邦根本夺不下丰邑,一时急火攻心,病了。
病了也要打!兵力不够,老子借兵也要打死这狼心狗肺的家伙!他先后向楚假王景驹、项梁借兵,终于攻下丰邑。“项梁益沛公军五千、五大夫将十人,三攻丰邑。雍齿不敌,逃奔魏国。”
天下大乱,魏王也自顾不暇,对叛徒雍齿根本不重用。所以雍齿只得逃亡,看谁强就去亲近一番,后来,在项羽手下做了个小队长,终于可以显示才能了:在雎水打得刘邦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而且还帮项羽抓了刘邦家小。
正是雍齿的背叛及所为,直接导致了刘邦性格的突变,《史记·汉高祖本纪》中的“常有大度”、“意豁如也”的刘邦开始对手下将领“且信且疑之”,防备手下如同防贼一般。
不过,就是这样的叛徒,刘邦最后居然没干掉他,还封了侯,得以善终,刘邦的心胸由此可见一斑,亦证明他不嗜杀的本性。
话说到了最后,雍齿终于发现刘邦确实牛,项羽也干不过,于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来赎罪了。雍齿一服软,刘邦心就化了,没说啥就收留了雍齿。雍齿也很老实,卖命地打仗。但刘邦至死也再没给他做主将的机会。
后来论功行赏,刘邦曾向张良吐露心声,说还是比较恨雍齿的,“说实话,我真想杀了他,但想想是老兄弟了,又立下赫赫战功,下不了手啊!”最终封雍齿为什邡侯,得以善终。
还是回到公元前209年。在不断借兵夺回丰邑的过程中,刘邦第一次结识张良,并因借兵成为项梁手下之将,和项羽结成异姓兄弟。
张良成为刘邦最佩服的军师,也是刘邦由侠到小人转变的助推剂。
与此同时,第一个称王的陈胜给秦干掉了。实力最强的项梁采纳居巢人范增的建议,立战国楚怀王的后裔心为楚王,仍号楚怀王,建都江苏盱眙。
項梁官封武信君,實掌大權,可惜好景不長,就給秦國大將章邯幹掉了。
項梁壹死,章邯就不再把楚國放在眼裏,調轉部隊,北掃趙國,包圍趙王歇和趙相張耳(是的,就是那個收留劉邦做門客多年的張耳)於巨鹿——千萬別說楚國還有劉邦項羽,那個時候,劉邦還是土包子,項羽還是小娃娃,都是被看輕的份。
項梁死了,楚懷王倒是松了口氣,不用做傀儡了嘛。於是自己做主把都城由盱眙遷至彭城(徐州),並大封壹番,項羽博得長安侯、魯公的封號;劉邦成為真正的沛公,並被封為武安侯。
唇亡齒寒,各路諸侯要抱團取暖啊,否則早晚給章邯壹壹消滅。因此,楚懷王也要為天下考慮,決定派兵援趙。此時項梁死了,軍政大權落在楚懷王信得過的人宋義手裏,因此自然而然成為“北伐”主帥。
宋義看不上土包子劉邦,認為他的兵都是烏合之眾,所以不帶他玩。但總不能讓他閑著,就派他往西打,騷擾秦軍,制造出直搗鹹陽的假象吧,說不定還真上演“圍魏救趙”,吸引秦軍主動撤除對趙王的包圍呢。
但不能明說是讓這土包子去送死吧?給他點甜美的盼頭,誰先打到關中幹掉秦國誰就是關中王——奶奶的,關中在西邊,妳往北打,進關中個屁啊。但沒辦法,沒人家硬氣,劉邦只能硬著頭皮聽從安排——等老子出來就獨立,想往哪打就往哪打,所以到最後他也掉頭往北去了,不過正好誤打誤撞,從韓國舊地,也就是張良的地盤,再往西打,竟先進了關中。這是後話。
再說項羽,此時可是小桿子,好多事根本輪不到他說話,所以,“約定誰先進關中誰為關中王”賭約,根本和他沒關系。而且,此時的項羽還不想跟宋義幹,積極要求隨劉邦西征。
但楚懷王可能認為項羽畢竟是貴族,和劉邦土包子走了有點虧,且還算是能打的,堅決讓他給宋義當先鋒,在前面當炮灰。
不想項羽夠狠。宋義北進,拖拖拉拉,後來幹脆駐軍不前。這是諸路諸侯的通病,都怕當炮灰啊。但項羽不管,他年輕,不怕,三下五除二幹掉了宋義,掌握了楚軍軍權,破釜沈舟,以必死之心奮勇向前,居然大敗章邯大軍!
秦国最后一支军队就这样垮了。
项羽一战成名,成为诸路诸侯的总瓢把子,一把手,谁敢不听话,宋义就是下场!
刘邦的名声几乎与此同时鹊起。
项羽北伐,一个“狠”字通吃天下。
刘邦西征,也很有特点,基本可以概括为一个“柔”字,一路以吸纳名士,招降为主——当然也会象征性的打几仗,但绝不恋战,打得下来皆大欢喜,打不下来又不投降就绕着走。
但是,往西可不好打,毕竟是险关重重。这时,张良再次出现了。
之前,张良劝项梁立韩成为韩王后,就随韩王成回老家收复失地了。但韩国紧靠秦国,哪有那么容易复国的,所以搞了一年多,没搞到个毛。刘邦来了,张良又想让刘邦帮忙复国。
往西打打不动了,刘邦正好乐得做个好人,掉头往北进了韩国地界。
就在这个时候,章邯被项羽大败,率兵投降了。秦国上下,顿时人心惶惶。刘邦趁机夺了几个城市,并从韩国旧道进至武关东,直接威胁咸阳。
随后,刘邦采纳张良的计策,派人联系上赵高,对他说,你干掉秦二世,咱俩平分关中。这赵高真的就干掉了秦二世。
胡亥二十岁即位,从始皇三十七年八月到二世三年八月自杀,刚好三年。胡亥死后,以庶人礼仪埋葬在杜县南部的宜春苑中,至今坟丘尚在,也就是现在西安市雁塔区曲江乡江池村。
赵高逼胡亥自杀后,立即与武关外的刘邦交涉。但刘邦怎会和他平分关中?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趁乱强行攻破武关,驻军霸上,赵高被秦国旧族干掉。
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开城投降,向刘邦献上了传国玉玺。秦朝至此灭亡,共15年零47天。
刘邦没有难为子婴,同时宣布废除秦朝苛法,并“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大秦居然是我的了,刘邦屁颠屁颠进了咸阳城,进了咸阳宫,哇塞,这么大,美女这么多,来来,先来让老子爽一把。
从这一刻起,刘邦就认为自己是关中王了,在咸阳宫里醉死梦生,不见任何人,这可急坏了张良,赶紧说服樊哙,直接闯入宫中,对正在爽歪歪的刘邦当头棒喝:“项羽正星夜赶来,你是想做第二个秦二世么?!”
刘邦立马清醒过来,提上裤子就走,同时下令即刻查封所有的府库财物,全军退出咸阳,还军灞上。
终于到鸿门宴了。
话说项羽降服章邯后就率领40万诸侯联军直奔关中而来,刚到鸿门就听说刘邦已入关中,并自称关中王了,勃然大怒,下令第二天就灭了刘邦。项羽的叔叔项伯慌了,他的救命恩人兼好基友张良还在刘邦军中啊。于是连夜赶到霸上,劝张良快走。
张良哪会独行,赶快告诉刘邦让他装孙子,请“心软”的项伯做个引荐,向项羽臣服。
对付项伯这种老实人,刘邦绰绰有余,三下五除二就博得项伯同情,表示一定帮忙,让刘邦第二天去见项羽“说明误会”,自己则连夜赶回向侄子说明情况:“羽儿啊,刘邦是个忠厚老实人啊,他帮我们拿下关中,却秋毫没犯,一直等你来接受胜利果实,实在是诚心可嘉,大大的忠臣啊。我们可不能再猜忌人家,惹得天下诸侯背后骂我们。”
项伯泄露军事秘密,完全可以杀头了。但不怕,谁让项羽是他侄子呢?而且,项羽听叔叔这般一解释,也早放弃了干掉刘邦的念头。因此,所谓鸿门宴,刘邦实际凶险有限。
项羽不杀他,自有考量,一则是骨子里的骄傲,认为小瘪三刘邦成不了啥气候,给他个小王当当就够了;二则是要做给各路诸侯看的,刘邦已经服软,再干掉他,其他诸侯岂不离心离德?
当然,范增不这样看。他说,刘邦本是一个贪财好色的小人,现在攻占咸阳却秋毫不犯,有这么大的克制力,说明他的志向很大。所以要趁早干掉他。
项羽轻蔑一笑,刘三只所以这样做,是怕我灭了他!
但是刘邦不知道啊,所以第二天硬着头皮到鸿门赴宴,心里还是慌得紧,加之范增自行决定让项庄“舞剑误杀”之,更是让刘邦小心脏跳得厉害,早早装醉逃回霸上——项羽真想灭他的话,逃回去又能怎样?
刘邦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后来统一天下后,为感念项伯的解救之恩,赐刘姓,并封为射阳侯。
就这样,26岁的项羽成了天下霸主,一时也不知道咋办好。既然秦始皇那套不行,就恢复之前的封建制,于是论功行赏,分封了十八路诸侯:
项羽(西楚霸王)、英布(九江王)、吴芮(衡山王)、共敖(临江王)、刘邦(汉王)、章邯(雍王)、司马欣(塞王)、董翳(翟王)、田都 (齐王)、田安(济北王)、田市(胶东王)、臧荼 (燕王)、韩广(辽东王)、张耳(常山王)、赵歇(代王)、魏豹(西魏王)、司马卬(殷王)、韩王成(韩王)、申阳(河南王)。
項羽自稱西楚霸王,掌握軍隊最高統帥權。楚懷王熊心被尊為義帝,後來項羽嫌他礙事就派人把他幹掉了。
劉邦很是郁悶,自己明明先占了肥沃的關中,現在卻被“發配”到偏遠的巴蜀(劉邦的領地是巴、蜀和漢中共四十壹縣,其中漢中地塊還是托項伯說情討到的)。
更氣人是,並非項羽自己要關中,而是分封給秦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遏制劉邦的態勢明顯。
令人嘆息的則是,項羽不但殺死了早已歸降的秦王子嬰,還壹把火燒了鹹陽,“火三月不滅”。
項羽的殘暴可見壹斑。殺殺殺!就是項羽的人生格言。據記載,曾有人向項羽進言,說關中進可攻退可守,建議項羽都關中。但項羽卻說:“老子富貴了不回家,和穿著華服在漆黑夜裏走路有啥區別?”那人只好退出,都囔了壹句:“楚人沐猴而冠耳。”意思就是:“人們常說楚國人是猴子戴人帽,辦不成事,果真如此。”
結果項羽大怒,把人給烹了——居然連個姓名都沒留下,史書記載只有兩個字,叫“說者”。
通過這件事可以看出,項羽這人非常自尊,容不得別人說壹個“不”字。這樣壹來,很難想象不成為“孤家寡人”。
性格決定命運。同樣是壹個小謀士,則因同壹策而成為劉邦的座上賓。人和人的差別就是這麽大。
話說劉邦平定天下後,原本定都於洛陽,壹個叫婁敬的士卒同樣建議劉邦定都於“退可守,攻可出”的關中。劉邦認為有道理,於是很快將都城遷到了長安。婁敬則因獻策官升數級,並被賜姓劉。
暫時回到公元前206年。劉邦被“發配”到鳥不拉屎的漢中,很是郁悶,天天大醉,但又沒辦法,只好耷拉著腦袋奔赴封地。
不開心的不僅僅劉邦,許多將領步卒也很沮喪,不少人開小差逃跑。包括韓信。
對,大將軍韓信終於出場了。在這之前,他在項羽那幹的不開心,來到劉邦這裏,劉邦也沒重視它,只給了他壹個運糧的小官職。現在天下已定,韓信自覺無趣,也決定離隊回歸故裏。
韓信跑了,劉邦壹點不在乎。可是當劉邦聽說蕭何也跑了的時候,還是大聲罵娘了壹番,更加沮喪。
不過幾日後,蕭何回來了。沒有好心情的劉邦決定狠狠諷刺挖苦壹下這個曾經的縣辦公室主任:“妳不是跑了嗎?咋又回來了?餓回來了,還是想我了?”
蕭何正色地說:“我不是逃跑,是幫妳追壹個人回來!”
劉邦問是誰?蕭何說:“韓信!”
劉邦輕蔑壹笑,差點壹腳踢過去,“奶奶的,妳撒謊也找個高級點的,有勇有謀的軍官跑掉的有好幾十,妳都沒有追。韓信是什麽東西,值得妳追回來?”
蕭何正色說道:“那些軍官不值得追,只要還打仗,他們自然會回來。但是像韓信這樣的人才不壹樣。當然,妳只想安安穩穩地做漢中王,自然用不上韓信;但想奪天下,想好好和項羽掰掰手腕,就必須重用韓信。就看妳怎麽想了。”
劉邦壹看不像開玩笑,連忙堆笑臉說:“奶奶的,老子的關中王被人家弄成漢中王,這口氣實在是咽不下去!能打回去當然要打回去!韓信那小子有好辦法?看妳面子上,給他個將軍幹幹!”
蕭何依舊正色道:“必須是大將軍,而且您要隆重拜將!”
“奶奶的,閑著也是閑著,看在妳這麽信誓旦旦的樣子上,就搞個封將儀式!”
說實話,到這個時候,劉邦也沒看出韓信有啥牛的。但拜將儀式結束,韓信的“漢中對策”壹出,劉邦馬上笑尿了,並自此點燃了王天下的決心!
“汉中对策”的核心思想很简单,主要分析了项羽和刘邦两人的性格,一个是孤家寡人,一个善于吸纳各路人才,长远来看,霸天下的项羽必为天下所共唾弃,刘邦只需要抗好反项羽这杆大旗。具体策略则是先取关中三秦之地,后而徐徐向东蚕食,直至与项羽翻脸,逐鹿天下!
400多年后,诸葛亮的“隆中对策”基本抄袭了韩信的“汉中对策”核心内容,并死板地模仿韩信,一再从西向北伐魏——诸葛亮恰恰忽略了“人本”这一个重要的因素,一边是项羽,一边是曹操司马懿,前后两者的雄才大略岂可相提并论?
而且,韩信是只一次出奇兵就定了三秦,根本没有给对手明白战略意图的时间。诸葛亮想干什么,曹操司马懿还看不明白?因此,诸葛亮的“北伐”无功而返几乎是天注定的。
刘邦的雄心斗志燃烧起来了,开开心心的下令烧掉栈道,明面上告诉项羽及关中诸王:老子要老死汉中了,你们不用防着我了!暗地里却也堵死了兵将的继续外逃。没有兵将,怎么打仗?
终于到了我韩信大显神威的时候了!憋屈的太久了,要知道,我韩信与刘邦几乎是同时投靠项梁的。
出关的道路我早看好了,绕一下,照样可以出来!
就这样,4月到汉中,11月,韩信就悄悄从陈仓出关,大败章邯,迫降司马欣、董翳,重返关中。
随后,刘邦派出使者向项羽“解释”一番,兄弟,你别介意,汉中那地方实在是太苦了,所以不得己才到关中来。能有关中我就心满意足了。再说反正这儿是秦国旧地,这里的王也都是秦国人,给他们总不如给我们楚国人好,是吧?
项羽果然没介意。他依旧看不上刘邦。
接下来,刘邦先捡了个大便宜,随后吃了大苦头。
按照韩信的计划,是要先积累资本,徐徐图之的。但这个时候齐国田荣乱了,项羽出兵去打,给黏在山东。
刘邦一看好机会,立即举起为楚义帝报仇的幌子,联合天下早已对项羽不满的诸侯,集结成30万大军,直奔彭城,占了项羽的老窝。
胜利来得太突然了,一时之间,刘邦和助路诸侯在彭城花天酒地起来。然后,项羽杀回来了,而且只率3万大军就将刘邦的30万联军打的落花流水,刘邦自己也是抱头鼠窜,甚至嫌太重跑不快,多次从车上将儿子女儿踹下车。
刚积累起来的家业一下就败光了,甚至连父亲老婆孩子都“送”给了项羽。
以汉为首的反楚联盟宣布瓦解,不少人还掉头投靠项羽干刘邦。
好在有齐国的田荣吸引着,项羽才没有一下子将刘邦赶尽杀绝——在这个时候,项羽都还认为刘邦不入流,完全不及田荣棘手。事实仿佛也是这样,田荣的齐军仿佛个个不怕死,令人头疼;刘邦30万联军却不过如此。
刘邦再次沉下心来执行战略部署。接下来的四年,基本情况是这样的:
1)说服英布等南方诸侯王与项羽离心离德,作壁上观;
2)说服彭越(与韩信、英布并称汉初三大名将,游击战开山鼻祖,却因不认识项羽,未被封王)在背后打游击骚扰项羽的后方,加上田荣的牵制,刘邦依托关中基地,勉强和项羽形成对峙局面——可以说,如果没有田荣、彭越造成的分心,项羽一定能灭了刘邦;当然,如果项羽认为刘邦才最可怕,一鼓作气干掉他,也应不在话下。
這壹段時期,雖然劉邦經常被項羽打得抱頭鼠竄或守城固守,但他夠頑強,始終堅持未退回漢中。
3)韓信開始大展神威,壹路向北,再向東,降服各路諸侯,包括連項羽都沒啃下的齊國硬骨頭,集聚了足夠雄厚的決鬥資本。
就是在這個時候,韓信有了稱王的心思,但“左顧右思”的君子心態,註定了他政治的不成熟。
他先選擇要王位,而且要的很不是時候。這邊劉邦被項羽蹂躪了多年,眼看項羽的積蓄越來越少,自己的實力越來越雄厚,決定大反擊,但是命令下去了,才發現韓信不聽話了。而且派人來要職位,說什麽齊國初定,需要壹個人掌舵,我韓信想暫時代理,“假齊王”。
劉邦壹聽,差點氣炸肺,大罵韓信不救滎陽之急竟想自立為王。張良陳平臉都嚇綠了,心裏說,這個時候罵韓信,不是逼著他自己稱王嗎?他有稱王資本了,沒自己稱王,說明還是念舊的,雖然此時要王爵有趁機敲詐嫌疑,但總比撕破臉自己稱王的好,暗中趕緊踩劉邦的腳。
破口大罵,本是劉邦的率性本能,但此時他早已鍛煉成有心計的政治家,立馬改口,他奶奶的,男子漢大丈夫,不就是要建功立業,拜將封王嘛!做什麽代理齊王,要做就做真齊王,快回去告訴韓信,他已經是齊王了,趕緊派兵給老子滅了項羽那蠻夫,老子都他奶奶的受了四年氣了!
明白過事的劉邦又派人封彭越為梁王,劃睢陽(河南商丘)以北至谷城(山東東阿南),為其封地。
再說韓信,得到齊王之封,想到當年的胯下之辱及在項羽兵營的不得意,感慨萬千,對劉邦真是又是佩服又是感念。恰在這時,項羽也派人給韓信封王來了,自然給韓信奚落壹番。
韓信心滿意足,準備出兵了,卻急壞了謀士蒯通,說妳這王爵是逼要來的,即便沒有逼封王位,也已功高蓋主,不會有好下場的。相反,多相比較,妳韓信的力量反而最強,可以先做壁上觀,然後問鼎中原!
說實話,韓信是有動搖的,但“君子”作風使他不忍背叛劉邦,而又自以為功勞大,劉邦不會來奪取他的齊國,就沒有聽蒯通的計謀,出兵伐楚。
結果大家都知道了,30歲的項羽被逼烏江自刎,劉邦下令按照公爵規格厚葬之。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下壹個目標就是韓信了。
戰爭剛壹結束,劉邦即馳入韓信軍中,收奪了韓信的兵權。項羽已死,沒妳小子的事了,妳也別做齊王了,去項羽的地盤做楚王吧。
做王是有自己地盤的,我都54歲了,沒幾年活頭了,而韓信、彭越、英布這些異姓王都還年輕,我死後,我兒子怎鎮得住他們?他們造反,天下就是他們的了。
幹掉異姓王!第壹個當然是韓信。於是,稱帝後不久,劉邦就找個理由把韓信誑到身邊,剝奪了王爵,降為淮陰侯,在都城建府居住。
對於韓信,劉邦是動過殺機的,但等把韓信的王爵收回後,終不忍殺之。殺人不是劉邦的本性。
但呂後就不同了,他趁劉邦外出平叛的時候,讓蕭何將韓信誑到宮中,讓宮女用綢緞活活將他絞殺。
劉邦回來後,還是有些惋惜的,便問韓信臨死可有遺言。
呂後說:“韓信說悔恨沒有采納蒯通的計謀。”
劉邦就派人將蒯通抓來,要煮了他。
蒯通說:“憑什麽煮了我?”
劉邦說:“妳教唆韓信造反,還冤枉妳了?”
蒯通說:“秦朝法度敗壞,天下諸侯紛紛反之,誰本事最大,誰替代之。有壹個故事是,大盜賊跖的狗對著堯狂叫,並不是說堯並不仁德,只因為他不是狗的主人。我鼓動韓信逐鹿中原的時候,我只知道我是韓信的謀臣,應該為他出謀劃策,並不認識您。況且原本天下磨快武器、手執利刃想奪天下的人太多了,您怎麽能夠把他們都煮了呢?”
劉邦說:“小子,妳說的有道理。那個時候,韓信要真造反,也是理所當然。各為其主,我不難為妳。”於是放了蒯通。
接下來劉邦又找理由將彭越貶為庶民,流放到蜀地青衣縣。不巧的是,在彭越趕往流遷地的路上,正好碰上外出歸來的呂後。兩人是老鄉,彭越就上前哭訴,希望從輕發落。呂後說,好,妳受苦了,我們壹起回長安吧。
等回到長安,呂後埋怨劉邦太仁慈,說把彭越這樣豪壯而勇敢的人流放蜀地,等於是給自己留下禍患,不如殺掉他。所以,我帶著他壹起回來了。
結果彭越沒等來榮華,反被呂後派人將其剁成肉醬。
至公元前195年,英布見越來越多的諸侯王被剪滅,終於造反,業已62歲的劉邦親自去平叛,雖滅了英布,卻也不幸被流矢射中。
平叛回来的路上,刘邦最后一次经过沛丰邑,邀集故人饮酒。酒酣时,刘邦击筑,同时唱了这首著名的《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全诗充满一种王霸之气,却也表现出刘邦内心之惆怅。他一定想起了当年那个豪气冲天的乡侠刘三。
回到长安后,刘邦自知来日不多,为了防范朝廷重臣及后党乱政,杀掉一匹白马,定下“白马之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据记载,刘邦临死前还曾打算杀了忠直的樊哙,因他同是吕氏之婿,担心他助吕作乱。
这一年,他最后一次想废掉太子刘盈而立赵王刘如意。主因不仅仅因为太子太软弱,刘如意更像自己,还有对两个孩子母亲的考虑:吕后太强悍,后党太强大,足以掌控刘氏江山;而戚姬则没什么根基,即便有不轨之态,大臣足以抗衡之。
张良最后一次给吕后出了一策。在刘邦本欲讨论定夺废立太子的宴会上,找来四位有名望的隐士,也就是商山四皓(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他们是秦始皇时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后来隐居于商山)一直站立在太子身后。
刘邦意识到,大家都已经站在太子一边。他们都同情软弱的太子,但不知道刘邦真正的担心,是怕吕雉干政。
大势已定,不要强难。所以刘邦终于没有开口,将之变成一个普通的饭局。
刘邦召来戚姬,让她跳楚舞,自己则借着酒意击筑高歌,是为《鸿鹄歌》: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羽翮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当可奈何?
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一生大老粗的刘邦最后居然只能采用暗喻手法,表明自己对换立太子一事的无能为力。
终于到了最后的弥留时刻。刘邦最后一次展示了他少年时代毫无畏惧的本性。
刘邦问太医病情,太医说能治,刘邦一听口气,就知道不会好了,一把掀翻医盒,大骂道:“老子以平民百姓的身份,提三尺宝剑,居然就得到天下,这就是天命!死亡也是这样,都是上天注定,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到了老子该死的时候了,就算扁鹊来了也没啥用!”让人赏赐太医五十金,打发他走了。
于是吕后问刘邦死后的人事安排:“萧何死后,由谁来接替他呢?”刘邦说曹参。
吕后问曹参之后是谁,刘邦说:“王陵可以在曹参之后接任,但王陵智谋不足,可以由陈平辅佐。陈平虽然有智谋,但不能决断大事。周勃虽然不擅言谈,但为人忠厚,日后安定刘氏江山的肯定是他,用他做太尉吧。”
吕后又追问以后怎么办,刘邦斜了她一眼说:“不用操那么多心了,你也活不到那时候。”
公元前195年,即高祖十二年四月二十五日(6月1日),刘邦崩于长乐宫,享年62岁,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正式的全称为“汉太祖高皇帝”。
他和秦始皇生在同一个年代,比秦始皇小3岁,但多活了12年,踏着大秦的遗体,开创了400年的汉家江山。
按刘邦的最后的话,这就是天命!
是的,人造就人,远不如天造就人!
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即便当上皇帝,刘邦依旧是那个坦坦荡荡、潇洒无忌的刘邦。
最后就让我们在刘邦调侃他父亲的画面中结束本文:“当年你老说我是流氓无赖,没有混饭吃的本事,不如二哥能理家治业。现在你再来看看是我的财富多,还是二哥的财富多?”
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
但很可爱。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