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影视 > 短剧 > 正文

短剧顾总,宋秘书要去父留子了免费在线观看_顾什么宋什么的小说

中国财富网 2024-06-09 03:18 短剧 26 0

  说明:由于后台技术正在完善中,暂时无法链接节目音频,想听节目的朋友可以自行下载或登录“蜻蜓FM”,搜索“李涵说历史”收听。

  公元1911年10月27日,官至大清国邮传部尚书的盛宣怀被朝廷弹劾、追责,在京城的秋风萧瑟中躲进美国大使馆,随即被护送到天津,然后逃往日本。这一天,距离“辛亥革命”的开端——武昌起义,仅仅过去了17天。

  作为中国第一代官僚资本家的盛宣怀,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第一个民用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个电报局中国电报总局;第一个内河小火轮公司;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第一条铁路干线京汉铁路;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第一所高等师范学堂南洋公学(交通大学);第一个勘矿公司;第一座公共图书馆;第一所近代大学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创办了中国红十字会。而盛宣怀本人也赢得了“中国实业之父”和“中国商父”的美誉。

  那么,盛宣怀这位独揽晚清轮船、电报、邮政铁路、银行、煤矿、纺织等国民经济命脉,财势、权势倾于一时的大人物,最终为何落得个逃亡他国的下场?盛宣怀又是如何亲手为大清的覆灭挖好坟墓的?本期档案揭秘,李涵为您讲述:一个盛宣怀,半部晚清史(四)

  盛宣怀是一个勇于任事的人。根据《清史稿》的记载,从宣统二年十二月初六(1911年1月)出任邮传部尚书到四川保路运动爆发这半年里,盛宣怀不辞辛苦,“数上封事,收回邮政,接管驿站,规划官建各路,展拓川藏电线,釐定全国轨制,称新政毕举。”此外,他还支持、帮助南洋高等实业学堂校长唐文治办起了吴淞商船学校,实现了他多年培养轮船人才的愿望。

  据盛宣怀子女回忆,因父亲往往忙到深夜也不休息,就和母亲商量,让她劝告父亲保证身体。盛宣怀对子女们说:现在是国家存亡危急之时,作为臣子,我哪里敢懈怠啊。

  以挽救时局自许的盛宣怀,却因推行铁路国有化政策,引发四川保路运动,继而爆发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成为致使大清覆灭的“掘墓人”。有人戏称,是一条铁路搞跨了大清朝。

  清政府修筑铁路始于甲午战争以后,最初由国家来修建,因为资金筹措不易,不得不举借洋债。1903年后,随着民族主义思潮的勃兴,“拒外债、废成约、收路自办”成为全国士绅的鲜明口号。清政府也鼓励民间自办铁路。由中国商绅集资,通过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建设铁路成为共识。

  然而,允许铁路商办政策推行几年下来,问题与弊端层出不穷:资金筹措严重不足,且迟迟不能到位;各地商办公司管理混乱、效率低下,股资被挪用、贪污的腐败乱象频生;各省、地区各自为政,干线的统筹和协调问题成为难题。

  1910年8月17日,盛宣怀入京见皇帝。溥仪尚年幼,当政的是其生父摄政王载沣。载沣就时局、诸多要政大事,咨询盛宣怀的意见。期间谈到铁路问题,盛宣怀明确地表示铁路筑路权必须收为国有的观点。

  他首先对湘、鄂两省拒款的不切实际进行了批评,说粤汉铁路赎回已经达3年之久,迄今却一无成效。这一事实足以说明那些坚决主张商办的士绅们是何等清谈误国。事实上,按目前拒款派的办法,即使再过30年,所集之款也不足以建造铁路。

  其次,他认为,向外国借债虽非万全之策。但只要政府在与外国谈判并签定合同时,能做到“严定限制,权操于我”,使外国人只能得到投资的利息,而没有造路用人的权力,在这种条件下借洋款是利大弊小。这番谈话令摄政王听后“大为动容”,他立即命令盛宣怀与外务部、度支部妥商办理。

  1911年5月初,言官石长信的一份奏折转到邮传部尚书盛宣怀的手中。石长信建议:把贯通全国的干路收归国有,由政府借款兴办;其余支路,则由各省绅商集股商办。这样就能很好地平衡铁路国有和商办的问题。盛宣怀非常赞赏这个建议。

  5月9日,清廷下诏:宣布将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继而又谕令四川立即停止以造路的名义收取“租股”。而后又批准主政邮传部的盛宣怀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签约,借款修路。

  

  铁路国有化政策出台以后,得到云南、贵州、广西这些边远省份的响应。而在四川、湖南、湖北与广东,遭到了士绅们的反对。其中,态度最激烈的是四川。

  川汉铁路是一家民营公司,原本募集股本1400万两,其中700万两已投入铁路建设;余下的700万两中,有300万两被一个叫施典章的经理挪到上海去做墨西哥的橡胶股票投机,并且亏空净尽。

  盛宣怀根据不同省份商办铁路的情况,制定了不同的赎买收回方案。对川汉铁路,他只同意发给股东大约400万两的国家保利股票,至于被原公司经理人亏空的300万两,拒绝为之买单。他的理由也很充分:清廷的钱来自全国百姓,政府没有权力慷全国百姓之慨,来弥补四川商办铁路公司自己造成的投机损失。

短剧顾总,宋秘书要去父留子了免费在线观看_顾什么宋什么的小说--第1张

  与此同时,他与美、英、法、德四国代表进行铁路借款的谈判。经过二十余次艰苦谈判,最终迫使四国代表作出较大让步,达成了600万英镑的借款合同。

  公平地说,这份后来被四川保路运动中激进分子攻击为“丧权辱国”的借款合同,是清末历年来罕有的良好借款合约:贷款年利息仅为5%,而当时中国国内钱庄的平均利息高达12.5%至14.8%;以百货杂类与盐厘捐作抵押,这预防了未来路权落入洋人之手的可能性;在用人权上,严格限制洋人总工程师的数量、职权范围;规定修路优先使用中国工业产品与原材料。最为重要的是,这份借款合同被严格地限制在“商业性质范围”,四国银行及其政府不拥有经济利益以外的政治附加条件。

  无论比之于张之洞在1909年与三国银行签定的草约,还是清廷在云南、山东、东北签订的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铁路建筑合同,以及两年后由民国政府与六国银行签定的“善后大借款”,盛宣怀都有理由对这份借款合约感到满意。他也乐观地相信:只要采取上述办法,粤汉铁路分段赶造,限定3年内接通,则在10年之内准可还本。而且,新颁布的铁路国有政策,不会与民争利,只要商民愿意,可以附股,与国家同受利益。

  然而,之后事态的发展,让这位擅长算经济账的精明商人完全始料不及。

  

  由于清政府坚决不为300万亏空买单的强硬态度,川汉铁路股东中激进派逐渐占了上风。6月13日,清廷与四国银行的正式合同文本到达成都,经过激进人士在报刊上的曲解与猛烈抨击,借款合同立即被市民们视为丧权辱国的“卖国契书”,民情越发激昂。许多青年学生和下层人士也加入进来,激昂的民族主义情绪成为保路运动中的主流。

  在给摄政王载沣的电文中,四川护督王人文描述了6月17日四川商办铁路总公司动员大会的场面:“到会一千余人,一时哭声震天,坐次在后者多伏案私泣。臣饬巡警弹压,巡兵听者也相顾挥泪。日来关于铁路合同攻难之文字演说纷纷四出,禁不胜禁,防不胜防。”王人文电奏朝廷,请求听从川民的要求,收回成命。两天以后,他再次电奏表明意见和态度。这一次,他甚至指名道姓指斥盛宣怀“欺君误国”。

  农历六月二十九日起,成都全市罢市,学校停课,各街供光绪牌位。在保路同志会中,出现了革命党人的身影。

  被称为“赵屠夫”的赵尔丰到任取代王人文,他也感受到民情激昂,于是一再和四川地方官员联名电奏,请清廷曲顾大局,收回川路国有的诏令,以免激生意外。

  当四川地方官员一再奏请收回国有化诏令的时候,盛宣怀和同样志大心切的铁路督办端方都表现得异常强硬。1911年的电报档案里,记录下盛宣怀在整个事变过程中的态度,以及后来被批为“欺君”之举——调动、催促地方督抚用军队镇压参与运动的士绅百姓。8月26日,盛宣怀致电赵尔丰:对于罢市罢课这样的要挟,“请出告示严禁,销患难未萌”。8月28日,他又致电鄂督瑞澂:保路风潮只须略有兵威,不烦镇压。川督所用的兵警都是川人,所以才会害怕。请他调动宜昌的驻军去重庆,保护商埠,以作声援。9月14日,他致电云贵督抚说:鄂军援军需要二十余日才能赶到四川,请派云南、贵州靠近四川的军队统领带枪队千人驰往四川,“即可将风潮威慑解散”。

  在盛宣怀与端方这两位强硬派的影响下,清政府没有作出丝毫让步,反而对川督赵尔丰施压,要求他进行强力镇压。

  10月6日,赵尔丰逮捕了蒲殿俊、罗纶等几位带头的激进分子。成都市民闻讯后,聚集于总督府前。省府巡防军开枪射杀民众数十人。血案发生后,局势一发不可收拾。至夏秋,从四川开始的保路风潮,迅速蔓延到广东、两湖等地,革命形势迅速成熟。

  10月10日,武昌新军兵营一声枪响,辛亥革命的序幕就此拉开。11日,端方受命率湖北新军入川镇压,行军至资州时被起义士兵所杀。各省纷纷宣布独立。

  

  

  常年累积的政治、社会矛盾,地方士绅的贪婪,清政府僵硬的回应能力,终使局势一发不可收拾。其中,代表清政府的盛宣怀,拒绝对四川商办公司300万元亏空进行补偿,是激起四川反对铁路国有风潮的导火索。

  武昌兵变当天,张謇正在汉口料理大生纱厂的事务。此时,这位晚清名流已辞官办实业近二十年。他后来评论清末铁路国有化失败的原因时,严厉地批评盛宣怀,说他完全不懂得国家对于人民应怀有一种“涵复之义”。用今天的话语来说,即政府有对民众的要求作出回应的道义,即便这些要求有时看起来不那么合理。而作为官员的盛宣怀,却用商人的思维去解决政治问题,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京城,资政院成为保清派各省代表声讨、围攻盛宣怀的阵地。议员黎尚雯归纳出盛宣怀的四大罪名:违宪之罪,变乱成法之罪,激成民变之罪,侵夺君上大权之罪。每一条都“罪无可恕”,“按律宜绞刑。”

  当晚,盛宣怀连夜赶写奏折,为自己辩护。这份奏折还没来得及写完,10月26日,朝廷就宣布将盛宣怀革职,永不叙用。“最后的奏折”如今完整地保存在上海图书馆的“盛宣怀档案”中。

  在“非诛盛宣怀不足以谢天下”的舆论氛围中,外国驻京公使们出手干预了。10月28日,英国公使朱尔典从北京发回英国的一封电报称:“由于昨日资政院通过一项决议,请求皇上下令处死盛宣怀,所以四国公使走访了庆亲王,得到保证说:不会加害于盛宣怀。盛在四国使馆的十名士兵护送下,于昨天深夜前往天津,将先赴青岛。”

  朱尔典发出电报当天,盛宣怀抵达青岛,随后又到了大连。在日本顾问高木陆郎的陪同下,经大连登船前往日本避难。

  

  1912年11月30日,盛宣怀从日本回到上海。在人生最后几年里,他回归到一个商人的本色,很少操心政事,如他所说,“故园独处,书画自娱,如梦初醒,不欲知秦汉以后事。”他出任招商局董事会的副会长和汉冶萍公司的会长,着手整顿这两家公司的业务,竭力使之摆脱官僚的控制。

  1915年冬,盛宣怀病重,卧床不起,已不能管事。第二年4月27日,他在上海病逝,终年73岁。当家的庄夫人为他举办了一场轰动上海滩的盛大葬礼。

  在盛宣怀避难日本期间,孙中山曾屡屡抛来橄榄枝,暖语相慰,并保证发还他的个人财产,希望他能帮助新生的国民政府筹款,以期渡过财政难关。盛宣怀一边和孙中山书信相和,恭维孙是“文明之代表”,并给予工商、实业方面的建议,说自己一旦回国“下走皆唯命是从”。但在给亲家孙宝琦的函件里,他对孙中山评价甚低,批评孙“惟其念太奢,恐更无步骤”。

  相比孙中山,他更愿意和他积怨很深、曾有夺产之恨的袁世凯合作,并屡次公开为袁世凯出来坐镇时局大唱赞歌。他希望袁世凯能够早日收拾乱局,平定天下,甚至暗示袁世凯皇袍加身也是可以的。

  尽管如此,盛宣怀和孙中山还是差一点成为亲戚。在上海滩,宋家和盛府颇有渊源。1920年初,宋子文从美国留学回来时,曾在汉冶萍公司做英文秘书。当时,上海滩人称“盛老四”的盛宣怀四子盛恩颐是总经理。宋子文因此常去盛府走动,结识了明媚动人的七小姐,很是倾心,主动提出当她的英文老师,随即展开追求攻势。

  

宋子文

  七小姐的母亲庄夫人一听说宋子文的父亲只是一个“教堂里拉洋琴”的牧师,立刻棒打鸳鸯。盛老四随即把宋子文调到武汉,去当汉阳铁厂的会计科长。宋子文仍然苦苦追求,不肯放弃。

  1923年,孙中山在广州建立革命政权,身为孙夫人的宋庆龄召弟弟去新政府做事。南下前,宋子文拿着去广州的火车票,一路追到杭州,希望七小姐和他一起私奔。七小姐没有答应他的请求,在分别前,她把金叶子赠与宋子文。

  宋子文后来平步青云,做过国民政府的财政部长、行政院长,控制了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创办了建设银行、中纺等一系列现代企业,主持外交和与西方列强的借款,成为新一代豪门权贵和大官僚资本家。后来娶了江西富商之女张乐怡为妻。盛七小姐得闻此事,大病一场,直至32岁才嫁人。

  三十年河西。抗战胜利后,盛老四的儿子盛毓度因在汪伪政权做事,被捕入狱。在其原配夫人的跪求下,七小姐打电话向宋子文说情,宋子文在那头一个“OK”。第二天中午,盛毓度就被放出来。

  1947年,宋子文因为推行货币改革引发了黄金风潮,加之“四大家族”的骂名,遭到朝野各方的攻击。有“傅大炮”之称的著名学者傅斯年在报纸上接连发表《这个样子的宋子文非走开不可》、《宋子文的失败》、《论豪门资本必须铲除》等系列檄文,炮轰他官商不分、公私不分,轰动一时。

  宋子文被迫辞去行政院长职务,随后退出政坛。国民党兵败后他定居美国,当了二十多年寓公,1971在旧金山去世。在他身后,关于宋家的首富之说、贪腐传闻、八卦故事依然是各种野史小说津津乐道的题材。

  这一对差一点成为翁婿的两代官僚资本家,命运划出了相似的弧线,也作出相似的拷问——官乎?商乎?公乎?私乎?爱国乎?卖国乎?成乎?败乎?

  《南方人物周刊》徐琳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暂无评论,欢迎沙发
最近发表
友情链接
关灯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