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949 ——1957年,是城市化起步发展时期;(2)1958——1965年,是城市化的不稳定发展时期;(3)1966——1978年,是城市化停滞发展时期;(4)1978至今,是城市化的稳定快速发展时期。
2、.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镇化进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1949~1957年。
3、而刚刚闭幕不久的中共十七大,则对十六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作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提出“核心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城市化,已从沿海向内地全面展开。1995年底与1990年相比,建制市已从467个增加到640个,建制镇则从12000个增加到16000多个;从人口来看,城市化水平也从1990年的241%提高到262%。
中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0%~70%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市人口可在较短的时间内突破50%进而上升到70%左右。后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70%以上这一阶段也成为城市化稳定阶段。
城市工业化加速:在国家建设现代化的进程中,加快城市工业化的进程是必不可少的。城市工业化带动了城市人口的增加。 社会主义城市规划:社会主义时期,城市规划一直是重点领域之一。
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如下:第一阶段: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这两个运动都是清政府推出的改革措施,旨在引进西方的技术、理论和文明,加强国力。
中国的近现代城市第二个快速发展时期是在1950年代,也就是解放后,中国迎来了一个工业化快速发展的10年,也就是1949年到1959年。
,回顾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改革开放以后,也就是1978年,中国的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我们可以看下面这张图,在1949年的时候,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9%,十个中国人当中只有一个生活在城市。
中国城市的发展将分为6个阶段,分别为:城市普遍变大或说城市的集成阶段;部分城市变成智能化的阶段;城市人居环境变好的阶段;国内一些超大城市国际化的大发展阶段;各城市居民生活更方便的阶段;城市变强的关键阶段。
起步阶段(1840年鸦片战争到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前)这一阶段,主要是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迈出了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政治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
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军工企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1978-1984年,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动力推动城市化阶段。这个阶段的城市化带有恢复性性质,“先进城后建城”的特征比较明显。
城市规模的扩大:在近代时期,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中国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例如,北京在清朝时期只有几个里头,而到了民国时期已经扩大到了几十个里头。
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如下:第一阶段: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这两个运动都是清政府推出的改革措施,旨在引进西方的技术、理论和文明,加强国力。
(1)第一阶段:1949~1957年。建国初三年恢复时期以后,我国很快进入了“一五计划”的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和城市建设时期,国家采取“重点前进”的城市发展方针,城镇化得到了稳步推进。
第一个阶段是从改革开放开始到1994年,这个阶段是中国各地生产、生活全面发展,城市的发展仍然是伴随着工业化生产进行的,所以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从深圳开放开始,从联产承包之类的改革开始,从修路架桥开始,全国各地逐渐的开始了最近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本质是生产关系的变化,而生产关系的变化是由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的。
年改革开放以后的城市化,是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条件下迅速推进的,城乡之间的壁垒逐渐松动并被打破,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得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以小城镇迅速扩张、人口就地城市化为主的特点。
第三阶段是平稳发展期(1976至1999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城市化平稳发展期,城市化率逐步增长,从1976年的15.49%到1999年的25.51%,20多年间城市化率增加了10个百分点。第四阶段是快速发展期(2000至2006年)。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