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族国家(nation/state)形成之前,中国的疆域是不断变化着的,虽然难免有些起落,但从总的趋势上来看,是从黄河中游开始不断兼并扩大版图。在这个扩张的过程中,自然会出现很多冲突,最常见的,就是西与东、南与北的问题。西周灭商,是典型的西部征服东部,平王东迁则是被更西更北的野蛮民族所迫,而周天子威仪丧失,这才引出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周为封建制度,列土分茅、邦国林立,仅河南、山东地区,小国姑且不论,郑、宋、鲁、齐等大国,民风各异、特色鲜明。崛起于西方的秦继承了西周的政治遗产,依仗地利之便和多年累积,逐渐消灭六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的兼并,建立起大一统的王朝,而在这个过程中,最苦最烈的两仗,是灭赵和灭楚。赵国继承部分晋国遗产,占据太行山天险,牢牢扼住了秦国东进的咽喉;楚国则从河南南部出发,将地域扩大到湖北、湖南、两江乃至云贵,代表了长江文化势力。秦灭赵,要在长平之役发动全国十五岁以上男子出战,坑杀了赵国几乎所有成年男子之后,还要经过数十年的蚕食和苦战才能成功;秦灭楚,一开始年轻将领李信二十万大军南下被楚将项燕打了个全军覆没,非要老将王翦动员举国之兵六十万众,才能获胜。
秦灭六国,乃是一个自西向东、由北至南的过程,这个统一顺序,在此后两千多年的国史之中,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不全在民风战士(两晋之前,军队而言,南方以剽悍胜、北方以节制胜;近代以降,湖湘子弟遍天下,民国名将多来自江浙两广,共和国开国将帅则以四川、湖广居多),而在于地势。中国地理,西高东低,因此建瓴而下霸业方可成;产马之地无非北与西,冷兵器时代,南方无马,南人也就无法跨江与北人争雄于平原,只能仗舟楫之力与北人抗衡,因此长江之险不能与北方共。而北方要平定南方,历来也只能从长江上中游着手,故此守江必守淮,南北之争的关键,不在于长江,而在于徐州、荆州。秦二世而亡,项刘并立、楚汉争雄,项羽是老牌贵族,一心想复辟封建,不明白历史发展已经到了不可逆的时代,轻率将西、北交出,以至于天纵之才也只能束手被困九里山,批评他不够心狠手辣不懂政治不擅用人这些都对,但他最关键的缺点还是不明大势。
西北对东南的优势,两千年间只有朱元璋逆转过,他处长江下游而抵御住了陈友谅顺江而下的水师,又北伐逆推蒙元,那真真是了不起的独此一家,别无分号。近代曾国藩平洪杨,不走向荣和春张国樑老路从南京周边打主意,而是无论如何艰苦都要从西边沿着湖南、湖北、九江、吉安、安庆一路东下,他总结为上游致胜论。红军困在福建、江西的山区中,虽说离敌人统治核心区域江浙比较近,但只能是小打小闹不成气候,非得两万五千里长征辗转到西部,背靠着苏联的供给,占住地形,然后突进东北,形成西向东、北向南的格局,才真正有了争雄天下的资本;刘邓不惜付出重大牺牲千里跃进大别山,是要在荆州牢牢钉下一颗钉子,走的还是上游致胜的思路。而陈官庄杜聿明一败,常校长就只能赶紧收拾人才黄金古玩字画搬到台湾,他也知道就算有长江天险也无法止住颓势,只能“转进”了。在这一点上,博古通今的毛泽东真称得上是雄才大略,相比起来,侵华时候的日军水平就差远了。假如七七事变攻下北平之后,日军以主力沿平汉线南下直扑武汉,在长江中游拦腰一刀;以有力之一部翻越太行山进取关中,沿汉中南下取巴蜀云贵,顺江东下与第一支队会师于宜宾;再以一部沿山东南下攻徐州,陈兵淮河边,以海军优势兵力扫荡沿海港口,最后三路合军逼迫国军决战于苏浙赣皖,那中国真的就危险了。侥天之幸,二战之际,日本明治、大正年间的顶尖人才早已消耗殆尽,主事者皆蛮横无知之徒,妄图三月亡我,选择从东向西打,中国军队才能背靠着青藏高原节节西退,按照蒋百里的设计,以空间换时间,在洛阳-襄阳-衡阳一线与日军相持,最终熬到了胜利。
从西向东侵略易,从东向西开拓难。因为东边靠着大海,退无可退,打不赢,就完了;而西边可以一直向西延伸,打不赢还可以跑,跑过沙漠,跑过葱岭,一直跑到欧洲。在地理大发现之前,中国没有海上的危机,最大的安全问题来自北方和西方,而北方和西方问题其实是一而二,二而一的综合性问题,简单说就是如何应付蛮族入侵的问题。秦国占据关中之地,那里有渭水两岸富饶的大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有潼关、函谷关天险,使之成为进退有据的不败之地,山东诸国真是狗咬刺猬无处下嘴。秦始皇扫平六国之后,东边没有安全问题了,第一件事就是派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上,取河套、兵逼阴山,率领大秦的铁骑打下一片大大的疆土。汉太祖高皇帝刘邦,统一国内后第一件事是亲自北上对抗匈奴,因为实力不济有了屈辱的白登之围,直到汉武帝刘彻攒够了筹码之后才派卫青和霍去病先后北击匈奴,不仅收复了陇西、北地、上郡、云中、雁门五郡的北部,还置朔方、五原两郡,北边疆界直达阴山以北;汉军不断西进,陆续设置酒泉、张掖、敦煌、武威、金城等河西五郡,还远征西域费尔干纳盆地的大宛国,大获全胜;自此西域诸国震恐,纷纷臣服,遣使朝贡。西汉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在轮台(今新疆轮台东南)、渠犁(今库尔勒)等处屯田,占据天山南北,疆域空前的辽阔。
秦皇汉武为什么这么热衷于开拓西疆?不是他们穷兵黩武,而是出于战略安全考虑。河西对于中原来说,是个贫瘠荒凉之地,但对于居住在更加贫瘠的大漠西部的其它民族来说,却是他们极度向往的肥美之地。河西四郡河渠纵横,阡陌相连,水草丰美,后世有塞北江南的美誉;河西的河流湖泊都来自祁连山,祈连山上的雪水融化后汇集成道道河流,较大的有谷水、弱水、卢水和冥水,这些河水聚集成了休屠泽、居延泽和冥泽等湖泊,因此这里便成为垦荒农耕、牧养牲畜的好地方。河西一度为匈奴所占据,但自从西汉从匈奴手里夺到河西后,匈奴的元气受到了很大损失。著名的匈奴民歌中就有“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的传唱。河西四郡从东南向西北倾斜,其地理形势就像一条狭长的通道连接着关陇和西域,它的南面是祁连山,北面是合黎山,通道夹在两山中间,通道的两头,南有琵琶山(今乌鞘岭),北有阳关、玉门关。在和平时期,河西四郡是丝绸之路中最为关键的一段,各国商人和物品不断地经由敦煌东来西往;而到了战争时期,河西四郡成为控制西域和保卫关陇的险要之地。中原国力强盛时,河西是进兵西域的前线;中原国力衰弱时,河西是保卫关陇后方的重要门户。
秦和西汉定都于长安,保卫长安就成为国家防御的核心。其中西疆陇坻是第一道门户,是关中所谓“四塞之固”的关键门户;河西四郡是第二道门户,是关中的外围屏障;葱岭是第三道门户,帕米尔山这道难以逾越的天险把中国和中亚隔为东西两部。中国强盛与否,和河西、西域的关系极为密切。中国强,则必须要稳定西部,所以如汉、唐定都长安,耀武西域,陈汤所谓“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唐军带着两万把陌刀,杀得西域血流成河,国史上盛赞为汉唐盛世。清代面对海上入侵的强敌,国家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左宗棠仍要坚决出塞,收复甘肃宁夏新疆一线,就是要为国家争得战略纵深,为民族保留一口元气。中国弱,那关陇就不安全,只能收缩防线将都城改到雒阳,甚至更往东,因此说宋代弱,不是弱在军事能力(宋军擅用各种火器和新型武器,军官士兵的个人平均勇武程度也可能是历朝之冠),宋弱是弱在了国势上,建都于开封,那是古代陈留,黄河边四战之地无险可守,那还能不弱?因此今天提出一带一路战略,那就是要稳住西部,把国家的防御体系往西边拓深,打通欧亚大陆线,从几千年的国史来看,这是中国复兴必须要走的一步,很关键,很重要,西疆安,中国兴!
这个道理,中国人东汉时候就懂,所以和西域一直处于和战状态,有所谓三绝三通。王莽篡汉后,对西域诸国非常鄙视和轻侮,在匈奴人的离间下,西域诸国连续爆发叛乱。天凤三年(公元16年),王莽派五威将军王骏、西域都护李崇、戊己校尉郭钦出兵平叛。焉耆人诈降,杀了王骏,李崇也兵败退到龟兹,郭钦撤回敦煌,南北两道诸国几乎全部臣属于匈奴,只有莎车仍旧臣属于汉。大将军窦融在建武五年(公元29年)奏请光武帝刘秀,以朝廷名义拜莎车王为建功怀德王、西域大都尉,西域五十五国皆听其号令。随后东汉又赐莎车王西域都护印绶,以便依靠莎车王安抚西域诸国,稳定西域形势。谁知莎车使者回国经过敦煌时,敦煌太守裴遵向朝廷提出“夷狄不可以假以大权”。当时西域的事务敦煌太守最有发言权,光武皇帝于是下诏,要收还都护印绶,改赐大将军印。莎车使者不答应,裴遵便强行剥夺,致使莎车国和朝廷关系骤然紧张。这是一绝。
莎车国心怀怨愤,举兵叛乱,而西域诸国更是自相攻伐,干戈不息。建武二十一年,西域焉耆、鄯善、车师等十八国使者赶到洛阳,诉说莎车国的残暴,恳求朝廷重设西域都护,保护西域诸国,但光武帝仍旧拒绝,迫使西域诸国不得不投靠匈奴。匈奴占据了西域后,不断出兵侵扰边境,河西、陇右等地连番告急。到了汉明帝,东汉国力有所增强,永平六年(公元73年),汉军兵分四路,骑都尉来苗、度辽将军吴棠、驸马都尉耿秉、奉车都尉窦固各领大军攻击匈奴。窦固率军一直杀到东部天山,击破驻守伊吾的匈奴南呼衍王;班超领三十六随从,来往于西域南道诸国之间,诛杀匈奴使者和于阗巫师,使西域南道诸国归属朝廷。第三年,窦固和耿秉又率军出击车师诸国,大胜。至此,东汉恢复了对西域的控制,重建西域都护府和戊己校尉。这是一通。
永平八年(公元75年),匈奴人反攻,杀了西域都护陈睦,只剩班超在喀什一带固守,另有耿恭困守孤城。恰好中原地区遭遇严重旱灾,汉明帝驾崩,朝中再掀弃守西域之论,汉章帝无奈之下,下令班超、耿恭等人撤出西域。这是二绝。
班超一行返至于阗时,西域诸国坚决阻止班超东归,“互抱超马脚不行”。班超被西域人感动,同时他也知道,汉军撤走后,匈奴人必将重霸西域,于是他不顾汉章帝的旨意,重返疏勒,继续征战,这一战就是十五年。当时匈奴人也遇到了困难,北匈奴单于庭众叛亲离,遭到了南匈奴人、丁零人、鲜卑人和西域诸国的四面围杀。汉军从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开始,在窦宪、耿秉、耿夔等人的统率下,连续三年远征西域,给了北匈奴以毁灭性打击,迫使其主力西迁。永元二年,大月氏派兵七万进葱岭攻打班超,班超坚守疏勒,大月氏粮草断绝,大败而走,此战震惊西域诸国。这是二通。
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西域都护班超病重,请返雒阳,“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但书上三年不得批准。他妹妹班昭亲自上书汉和帝,哀求请调,永元十四年(公元102年),班超回到雒阳,当年去世。先后接替班超任西域都护的任尚和段禧处置不当,西域诸国屡叛,切断了河西通道。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六月,汉安皇帝下旨,罢西域都护,招回伊吾、柳中屯田吏士。这是三绝。
朝廷与西域断绝后,北匈奴残部卷土重来,不断侵扰西域和河西地区,威胁西疆。汉安帝永初七年(公元119年),敦煌长史索班率军出屯伊吾,西域诸国望风归附,但索班随即被匈奴人所杀。延光二年(公元122年),东汉以班超之子班勇为西域长史,率兵五百出屯柳中。班勇挟父威名,纵横捭阖,第二年鄯善归附,龟兹、姑墨、温宿各国负荆投首,班勇就地成军,率西域各国步骑万余人,在车师前王庭击败匈奴伊蠡王,在短短时间内,便打开了西域的局面。延光四年,班勇发敦煌、张掖、酒泉六千骑,配合鄯善、疏勒、车师前部兵,进攻车师后部,俘获车师后部王与匈奴使节,带到索班战死的地方杀了,又派人杀了东且弥王,报了索班被杀之仇,于是车师六国悉平。在此基础上,班勇再接再厉,召集各国人马数万,彻底捣毁匈奴老巢,呼衍王逃至枯梧河,自此车师再也见不到匈奴骑兵,这样西域诸国复归东汉。这是三通。
【今日一题】一家国际范儿的大酒店招聘经理,面试题是这样的:
一家国际范儿的大酒店招聘经理,面试题是这样的:"当你偶然走进客房,撞见一位女客人正在洗澡。你应该怎么办?"众人都举手抢答,有的说:"对不起小姐,我不是故意的。"有的说"小姐,我什么都没有看见。"老板听后不停摇头。这时一个帅气小伙说了一句话,当场就被录用了。你知道他说了什么吗?小伙子的回答实在太巧妙了!
猜不出的话,打开微信关注微信号:cg2399,回复“洗澡”即可知道答案啦!瞬间提高你的情商哦!
生活需要很多技巧,请加幸福生活秘籍,让您活的更简单,更健康,更幸福,微信号:xfsh5699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