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编剧网(www.bianju.me)
作者:于振明
一部没什么小鲜肉的反腐剧《人民的名义》火了,如果你连这么一部现象级的电视剧都没看过,估计你出去都不好意思跟人聊天!
关于这部剧的运作,我们可以毫不吝啬地给出9.8分,留下0.2分,是为了鼓励制片人、导演李路创造更大的辉煌。然而对于这部剧的剧本,我只能说刚及格!这么说并非是对编剧周梅森老师的不敬,只是针对这部作品就事论事而已。
《人民的名义》让我们了解了很多神秘的官场内幕,在查案这条故事主线上确实也能抓住观众。然而,这并不能掩盖剧本本身所存在的诸多问题。
剧本最大的问题,是郑胜利和宝宝这条故事线的设置。这条故事线跟主线几乎没有任何关系,完全多余!
从公开资料来看,编剧说这条线的设置是为了照顾年轻人,让他们找到认同感。这个想法是没问题的,但既然要加一条故事线,就要把这条线跟主线拧到一块儿,成为主线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不是随便加一条线了事。比如,可以设置为这俩小年轻被反方利用,成了阻挠侯亮平查案的有力阻碍,到最后他们发现自己被利用,于是将计就计,成了侯亮平的“卧底”,收集了一些重要证据,为侯亮平查案提供了积极帮助。这么一来,观众不仅不会讨厌这两个年轻人,反而会为他们担心,使他们紧密地成为剧情的一部分。
第二个大问题,就是故事节奏太慢,无用情节、无用人物过多(当然上一个问题也是这个问题的一部分,只是问题比较突出,所以单独拿出来说一下)。侯亮平的家事、高育良跟吴老师之间喋喋不休的交流、郑西坡的家事、大量无用的回忆,都冗长无趣;陈海的儿子、侯亮平的外甥女,这些人物都是多余的;吴老师、侯亮平的妻子也是可有可无。根据公开资料,编剧说出于商业考量,整个剧本注水了15集(其实,这部52集的电视剧做成30集就已经不算短了)。这个可以理解,但问题是,高质量的注水应该是在故事主线上增加故事容量、增加故事的曲折性,而不是简单地添加一堆无用的人物及情节!
第三个大问题,就是大量索然无味的旁白。我们都知道,影视作品是影像的艺术,要靠情节去交代故事,大量的旁白、独白是影视作品的大忌。《人民的名义》中的大量旁白,对剧情没有任何的推动,完全是小说式的语言。看得出来,这是小说作家对自己的“情怀”放不下,把电视剧当成小说去做造成的。
另一个大问题,是达康书记这个人物没做好。达康书记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亦正亦邪、刚正不阿的领导人形象,然而,这个人物跟故事主线的关系不够紧密。这部剧的故事主线是以侯亮平为代表的检察机关查贪腐大案,达康跟这条主线的关系主要集中在开始部分,后面基本上就是表现他的工作状态了。作为一个主要人物,如果有一大半的故事跟主线没关系,那么这个人物就成了鸡肋。尽管观众最后还是很喜欢达康这个角色,但如果让他跟故事主线关系更紧密,整个剧就会扎实很多。
除了以上几大问题,细节上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欧阳菁逃离前还去刷那张给她带来了灭顶之灾的卡。以她的智商,她会不知道刷这几千块钱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吗?即便再爱财如命,稍微考虑一下风险就不会去做那种傻事!当然,对于一部电视剧,要想把所有细节做到完美无瑕几乎是不可能的,但作为对故事有着重要转折和突破的事件,缺乏必要的合理性就不好了。
按照主旋律的套路,最后本人得说一下,提出这些问题,并不是要否定《人民的名义》这部现象剧,而是说,这部剧其实可以做得更好。剧本跟小说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对小说改编成剧本的时候,专业编剧的介入还是非常有必要的——我是不是又得罪人了?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