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豫剧、少林功夫、汴绣、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罗山皮影戏。
2、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豫剧 豫剧也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河南讴,是发源于中国河南省的一个戏曲剧种,中国的五大剧种之一,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居中国各地域戏曲之首。
3、木兰传说,河南商丘市虞城、湖北武汉黄陂区地方传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木兰传说是中国民间传说之一,木兰传说始于隋唐时期,以早期中国民间口头语言的流传为主要特征,后以出现完整简练的文字形式为主要特征。
4、汝瓷烧制技艺,河南省汝州市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汝瓷之所以名贵,除了历史上汝官瓷烧制时间短、传世品少外,更重要的是它的烧制技术难度大。
西汉末年,王莽追赶刘秀,在张湾乡境内曾留下一段妙趣横生的动人传说。话说王莽篡政后,得知刘秀乃汉室之后,就千方百计要斩杀之,以绝后患。刘秀为逃避王莽斩杀,离开都城洛阳,一路西逃。
类似王莽追刘秀的传说有很多,都很精彩,不仅仅局限于周口地区,很多地方都流传着刘秀的故事。
刘秀和王莽的战斗地区主要集中在河南中南部和湖北北部,根本没有涉及到山西地区,这个故事却在山西流传甚广,岂不怪哉?历史上真正追过刘秀的人是王朗,但公元24年,王朗被刘秀在邯郸击杀。刘秀成为了笑到最后的那个人。
西汉末年,皇帝软弱无力,大臣王莽几乎垄断了权力。当时,刘秀也是汉族皇室的一员,并对王莽的垄权构成了最大的威胁,所以王莽决定除掉刘秀。刘秀四处逃窜。
1、豫剧起源于明朝中后期,是在中原地区盛行的时尚小令的基础上,吸收北曲弦索、秦腔、蒲州梆子等演唱艺术后发展而成的。 清朝乾隆年间,河南已流行梆子戏。
2、豫剧起源于明朝中后期,是在河南盛行的时尚小令(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吸收北曲弦索、秦腔、蒲州梆子等演唱艺术后发展而成的。豫剧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居全国各地方戏曲之首。
3、年,王义成在《京报》副刊《戏剧周报》上发表《豫剧通论》一文,文章中的豫剧是对河南省所有剧种的统称。1947年秋,洛阳、开封、兰州、西安四地的民间报界方以此称谓专指河南梆子。
4、豫剧起源于明朝中后期,是在河南盛行的时尚小令(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吸收北曲弦索、秦腔、蒲州梆子等演唱艺术后发展而成的。
5、豫剧起源于明朝中后期,是在河南盛行的时尚小令(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吸收北曲弦索、秦腔、蒲州梆子等演唱艺术后发展而成的。清朝时期,清朝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河南已流行梆子戏。
河南民俗文化如下:小相狮舞 小相村位于鲁庄镇南部约八华里处,南临登封,西望偃师,是个居住有三千多口人的村庄。该村历史悠久,是春秋时期的胥靡邑。后因汉丞相萧何曾在此歇马住宿,取名萧相庄,再后来沿革为小相。
忧龙忌虎:河南人传统上忌讳龙的图腾,而喜欢虎。因此,在河南,常常可以看到狮子舞和舞龙舞狮的场面。
河南新乡一带的乞巧风俗是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六晚上,当地未出嫁的姑娘七人凑成一组(以应“七夕”之数),每人兑面兑物,为织女准备供品。
商丘火神台庙会 商丘火神台庙会为古老的传统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
郑州的黄帝故里、嵩山少林寺和登封嵩山龙门石窟是河南的三大著名景点。黄帝故里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里是黄帝发展伏羲八卦的地方。少林寺作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发源地之一,是中国武术的发源地,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河南墓葬群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遗产之一,包括了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等时期的古墓葬。这些墓葬群中保存了大量的文物,反映了各个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和艺术的重要材料。
郑州城隍庙:建于北宋年间,是全国城隍庙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之一,是考察古代封建社会信仰的重要场所。2 郑州二七纪念塔:纪念中国工人运动领袖李先念将军和邓颖超女士在二七事变中先后牺牲的革命文化遗产。
河南开封有4个县,分别是尉氏县、兰考县、杞县、通许县。尉氏县东邻通许、扶沟县,南与鄢陵、长葛县接壤,西与新郑县交界,北与开封县、中牟县相连。
开封市有4个县,5个区,县分别是尉氏县、兰考县、杞县、通许县,区分别是鼓楼区、龙亭区、禹王台区、顺河区、祥符区。
截至2021年查询,开封市下辖5个市辖区、4个县。(该数据为2019年统计)。开封市下辖5个市辖区、4个县:鼓楼区、龙亭区、禹王台区、顺河区、祥符区、尉氏县、兰考县、杞县、通许县。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