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条 市和县、区人民政府应当鼓励、支持海绵城市科学技术研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设备和材料,发挥科学技术在海绵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支撑作用。
在当前海绵城市工程建设中,其涉及到的可用途径主要有绿化水平的提升,透水性铺装的推广运用、雨水生态管理模式的应用等多种手段,而对于相应的城市透水网络环境的布置和构建,更是能够体现出较为理想的作用价值。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了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规范海绵城市建设管理,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海绵城市建设和管理,适用本条例。
弹性海绵城市本质是多模式、分布式、自组织、微循环。从多模式来看,当前将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进行梳理,一些技术已经标准化,新标准亦在建立。面对洪涝,应采用多样化的洪水出路,将六字方针全面运用。
.3 海绵城市建设监测应遵循因地制宜、经济高效、边界清晰、安全可靠的原则。
1、海绵城市,是一种形象的表述,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2、海绵城市是一种城市规划和设计理念,旨在通过改变建筑、道路和绿地系统,以及改善水资源管理,减少城市的洪涝灾害风险,并提升城市的可持续性。
3、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4、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
1、月30日,修订完成的上海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获得上海市住建委批准并正式发布,将于2020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也是2019版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发布后的首部地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2、绿色建筑评价五大指标为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安全耐久 安全耐久是绿色建筑的基础和保障,也是重要的绿色内涵之一,提升建筑的安全性,建筑的结构应满足承载力和建筑使用功能要求。
3、个等级的绿色建筑均应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2014版)所有控制项的要求,且每类指标的评分项得分不应小于40分。
1、所谓绿色建材,就是能够满足绿色建筑功能要求的、且在全生命周期内可减少对天然资源消耗、减轻对环境影响的、具有“节能减排、安全便利和可循环”特征的建材产品称之为绿色建材。
2、推动建筑用材结构升级,促进高碳建材产品减量使用,加快发展低碳胶凝材料、生物质建材,完善绿色建材产品体系,加快推广应用,促进绿色建材、绿色建筑协同发展。 统筹减排与质量安全。建材是高温窑炉行业,是促进资源综合利用的重点领域。
3、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优化城市结构和布局,推动组团式发展,加强生态廊道建设,严格控制新建超高层建筑,加强既有建筑拆除管理。二是建设绿色低碳社区,加强完整社区建设,构建15分钟生活圈。
4、完善绿色建材产品认证制度,开展绿色建材应用示范工程建设,鼓励使用综合利用产品。加强建筑材料循环利用,促进建筑垃圾减量化,严格施工扬尘管控,采取综合降噪措施管控施工噪声。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