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正文

短期健康险整治风暴:严禁“0”费率,禁言“保费低至X元”!

admin 2023-11-06 22:48 资讯 23 0

短期健康险一直是互联网保险时代的“弄潮儿”,走在创新的前沿却也在违规的边缘不断试探。

11月6日,监管部门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并作出《关于短期健康保险产品有关风险的提示》,直指短期健康险产品设计不审慎、宣传不当、销售管理薄弱、客户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力求短期健康险“管住前端”、“服务好后端”。

有时为了获客,保险公司与销售平台可谓煞费苦心。

几年前,短期健康险打出“首月0元”的噱头,在2021年引来监管的大力整治。

监管要求各保险机构全面开展自查自纠及整改工作,对存在首月N元等问题的互联网健康险业务全面下架。2021年11月,头部互联网平台还因此收到百万罚单。

所谓“首月0元”的操作,实际上只是把首月该收取的保费摊到后续月份,正可谓“羊毛出在羊身上”,而保险公司如此操作,明显是“未按照规定使用经批准或者备案的保险条款、保险费率”。

此后,“首月0元”的获客模式不见了,但其变种却并不少。

“每月1元起,最高600万元保额”,消费者收到投保链接推送,填写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后仅1元即可领取赠险。领完保险并未结束,很快会有电话呼入,客服人员告知,目前选择的方案保障有限,可以通过增加保费,将免赔额从几万降至1万,赔偿比例从40%提升至100%。

这就是今年7月被深圳监管局“踢爆”的“魔方业务”。

“魔方业务”将低保费、低保额、高免赔的医疗险、重疾险或免费赠送的低保额、高免赔重疾险作为“引线”保险方案进行获客,进而引导客户“升级”投保常规医疗险或重疾险。

产品营销“推陈出新”,在某些平台上挂出了“前30天免费”的短期健康险。

这类产品没有将首月保费分摊至后面的11个月,而是巧妙地采取了互联网平台常用的“先享后付”的模式。虽然换了个玩法,但是“前30天免费”与“首月0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而类似“保费低至X元”“保额高至X万”等词汇,在各种销售平台和宣传资料中可谓比比皆是。

对于消费者而言,单纯突出低廉的保费、高企的保额,都可能让消费者产生幻觉:可以以低廉的价格获得完备的保障,但是等出现保险事故,却会发现要么免赔额过高无法达到赔付门槛,要么在赔付比例或者范围上有限制,获赔金额与期望相去甚远;或者等“免费”期过去,发现需要付费,或者在不知不觉中被扣费而产生上当受骗之感。

就产品设计而言,也存在不符合开发要求的行为,比如“魔方业务”中使用的保险产品和常规产品相比,会大幅扩大免赔额、降低赔付比例。

为此,《关于进一步做好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再次明确:

短期健康险产品定价应当科学合理,严格按照定价的数据基础确定各期保险费率,不得通过随意调整精算假设等方式改变产品的费率结构,严禁出现“0”费率等各类明显不符合精算原理的情况。

短期健康险产品的保障责任、免赔责任、免赔额、赔付比例等内容,不得违规通过批单、批注等方式进行随意更改,其他保险合同内容发生变化的,应当向消费者做好提示工作,严禁销售误导。

《关于短期健康保险产品有关风险的提示》则指出:

短期健康险产品在销售时应对产品的免赔额、免赔责任、赔付比例、退保约定、保费交纳方式等重要内容向消费者进行清晰告知和提示。不应使用“保费低至(最低)X元”“每月X元起”“保障高至(最高)X万”,以及“低至(最低)”“起”“高至(最高)”等词汇进行不当宣传。

依据“提示”,通过互联网等方式承保的业务,投保人完成单个产品投保流程后,明确告知其投保流程已完成。不应使用“保障完善”“产品升级”“保障提升”等词汇,不当引导投保人进行新的投保或保全动作。

保险条款内容在保险期间内调整变化的,应当确保告知投保人保险期间内的收费频率和每次收取的保费金额,使用“约定延期扣费”“自动续费”等类似方式收取保费的,要进行充分说明,确保投保人准确理解。

买保险容易,理赔难、退保难,也成为短期健康险的一个槽点。

『A智慧保』获悉,姜先生在完成一项爱心捐款后,看到一则百万医疗险推广,大病众筹的刺激、几百万的保障、首月1元的“试用”,让他当即点了领取,但第二天在亲人提醒下他发现自己已经投保了百万医疗险,重复购买不会产生任何价值,因此他选择退保。

但他找遍整个产品页面也没找到退保入口,无奈之下,只能电话联系平台客服,在客服的指引下,颇费了一番力气,才算把这份“试用”的保险退掉。在寻找退保入口过程中,姜先生还发现,不光退保入口消失,理赔的入口也处于隐身状态。

姜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互联网平台虽然给了大家丝滑的投保体验,但是在后端服务上却普遍缺位。

因此,《关于进一步做好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各保险公司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强第三方销售渠道管理。“通过互联网平台销售的,应当实现理赔、投诉等服务入口全面在线化,要以显著方式为消费者提供在线保全、退保等服务入口,并向消费者提供在线咨询、问答等服务功能,确保消费者可在线查询相关业务的办理进度。”

同时,《关于短期健康保险产品有关风险的提示》指出,保险公司“不得隐藏或以电话回访、客服跟进等方式变相隐藏退保、保全等入口,确保退保等服务过程流畅、无障碍”。

而针对理赔问题,监管要求保险公司“加大理赔服务的科技赋能,提升理赔案件的处理质量和时效”。

一旦出现纠纷,监管要求保险公司“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及时排查问题,妥善解决纠纷,强化内部追责问责”。

人口老龄化加速背景下,商业健康险被寄予厚望,但在保费狂飙之后,目前健康险市场发展暂时陷入停滞,其中,近年来突飞猛进的短期健康险,2022年保费收入基本与2021年持平,同比微幅下降0.2%。现就2023年前三季度财险公司的短期健康险来看,实现保费收入1573亿元,与2022年全年持平。

虽然从2022年公布的短期健康险赔付情况看,当前行业短期健康险赔付率并不高,近七成险企赔付率不超过40%,但目前短期健康险面临的市场环境错综复杂,国内外经济环境影响、惠民保业务冲击、基本医保政策调整等因素均不可小觑。因此,对保险公司来说,更要做好经营管理,防风险于未然。

以互联网方式展业,对短期健康险来说,保费规模虽然可以短期内迅速扩大,但如果获客引流模式没有把控,在高退保率的影响下易出现持续负增长,与此同时,监管也提醒保险公司要防范以年度总保费为基础给付佣金和费用,因退保率偏高产生的套利风险。

除此之外,变相支付超额手续费、支付不合理保证金费用等业务费用问题,未对合作机构筛选后推送的客户做实质性独立核保、风控不到位问题,也成为困扰短期健康险健康发展的隐患。

对于健康险而言,业界一直在探讨破局之道,但在监管眼中,即便面对星辰大海,但清除风险隐患,走稳当下的每一步才至关重要。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A智慧保。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暂无评论,欢迎沙发
关灯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