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中国城市发展阶段看:以宫殿城池阶段为城市主体的秦汉时期,以坊市制度为标志的隋唐时期,以坊市合临街设店为特征的宋以后时期。从中国都城史角度看:中国都城在两宋时期开始由中原型向近海型转移。
2、有“城”无“郭”,宫城即都城 夏商都城主要是宫殿区及有关官方手工业作坊,有“城”无“郭”。夏商的都城空间结构已经具有分化的特征,但还没有发展到分区隔离的程度,这反映出具有大同社会混合居住的原始社会残余。
3、大城为不规则的方形,城围约12公里;小城是宫殿区,位于大城的西南角,呈长方形,南北、东西长各约8公里和23公里。有7万多户居民,人口约在20万人以上。
1、必须同时有“市场“和”城墙“,才能称为城市。战国以前发现的都是国王居住的地方,没有市场。战国时期出现了第一批大城市。
2、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约距今7000年左右,当时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已经出现了一些规模较大、人口较多的定居点,开始形成城市。
3、城市是“城”与“市”的组合词。“城”主要是为了防卫,并且用城墙等围起来的地域。《管子·度地》说“内为之城,外为之廓”。“市”则是指进行交易的场所,“日中为市”。
4、在此,需要着重指出的是:城、城堡、城邑、都邑这些相对的单概念与城市这个复合概念完全不同,不仅其形成过程中在时间上表现为先后不一,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两个不同的地理实体存在着明显的“质”的差异。
5、城中有农田和水利等设施,可以大大减轻外力围城的威胁;同时也表明古代早期城中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与乡村农耕生活方式没有什么差别。中国古代的城,尤其是如此。
6、谈到城市的起源,一些专家认为不能不谈及原始社会氏族制的村落。那时的村落,相当于一个氏族或氏族联盟的聚居地,为了安全,为了自卫,必须要有防御措施。
从西周开始,城与市在逐渐有机地融合以后所表现出来的集合性特点与综合性功能日益显现,从而最终构成了一种区别于乡村的独特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表明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真正意义的城市的形成。
中国的城市最早建于约为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500年(一说前1730年~前1520年),其年代约为距今3800~3500年,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商王朝时期。位置在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市境内二里头遗址。
中国古代城市很早就已经出现了,总体说是先“城”后“城市”。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受到了相关的理论影响。概括地说,这种理念应该包括选址思想、城市平面规划布局、城内建筑体量规模等几大方面。
修建城池主要是为了防御,可以防御敌人,也可以防御土匪。古代冷兵器时代,城墙的防御作用非常明显。就像长城,用来千年,直到抗战还发挥过一定的防御作用。所以4000年前中国就有了城池。
自春秋开始,中国奴隶制社会逐渐走向解体,至战国时代后期,封建制度最后得以确立。这一时期是社会的大动荡、大分化时期,也是经济和城市的发展最为活跃的时期。
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中国古代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究竟何时形成,怎样形成的呢?最早的“城”和“市”虽然在概念、范畴上都截然不同,且无直接联系。
1、古代城市名称有:北京的古称——大都、蓟、幽州、涿郡、幽都、永安、宛平、燕山府、圣都、中都、大兴、汗八里、北平、顺天府、京师。南京的古称:金陵、建业、建康、江宁、石头城。杭州的古称:临安、钱塘、武林。
2、北京: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 燕都,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灭商以后,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
3、兰陵 兰陵中国古代名邑,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境内,自战国后期楚国在此置兰陵邑,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兰陵由楚大夫屈原命名,“兰”为圣王之香,陵为高地,有“圣地”寓意。春秋时,鲁国在兰陵设次室邑。
4、古代城市名称如下所示:钱塘 钱塘是号称“人间天堂”杭州城的古称谓。上自秦一统全国后便在灵隐山麓设县治称钱唐,属会稽郡。至隋王朝建立于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郡为州,“杭州”之名才有了第一次的出现。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