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享艺术》丁酉年卷一出版了。
在元代绘画实践上,元初以赵孟頫、高克恭等为代表的士大夫画家。提倡复古,回归唐和北宋的传统,主张以书法笔意入画,因此开出重气韵、轻格律,注重主观抒情的元画风气。元代中晚期的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家及朱德润等画家,弘扬文人画风气,以寄兴托志的写意画为旨,推动画坛的发展,反映消极避世思想的隐逸山水,和象征清高坚贞人格精神的梅、兰、竹、菊、松、石等题材,广为流行。
来
,
看
封
面
↓
《私享艺术》创刊于2015年,由北京私享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创建以来始终密切关注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以品味传统之美,私享收藏之乐为宗旨,致力于传统文化研究与传播。从古至今,传承文化,推介艺苑名家、手工艺人、高端会所、艺术精品、引导艺术收藏与投资,为艺术家、文化机构、收藏家之间搭建一个友善、开放、互助的平台。通过新媒体微博、微信公众平台面向广大粉丝免费赠阅。
赠刊方式:
如果您喜欢本刊
请加微信:sixiangart,获取
目 录
[东方经典]
林木:元代文人画的笔墨逸韵文
程大利:我看“元四家”
[文人空间]
江南园林志文
[名家访谈]
周京新:我是一个笔墨派
[当代名家]
张润生:山水真趣,凭翻笔底气韵文
眷眷故土·无尽乡愁文-巴秋
瀚墨弄潮西域情——裕固族画家郭正英画语解读文
谢永增的乡土情怀文
郑柏林:天边的一缕清风文
心与哲:一舨的不变和变文
[艺坛聚焦]
积跬步以望高山——读学惟的画
张富军:歧见
让目光打个弯儿——析画家聂松
元代文人画的笔墨逸韵文
元代绘画就像我今天所说的那样,它实际上从宋代走过来以后,还没有进入一个真正转折的时代。一个绘画现象要进入转折的话,这个社会应该是发生了质的变化。比如20世纪。20世纪整个社会就发生了一个质的变化,由中国原来的那种古代传统社会,突然进来大量的外国东西,许多是颠覆性的东西,而且还受到社会整体的认同,这样一来社会必然发生重大变化。
我看“元四家”
元上接南宋,下接明代,短暂的特殊的朝代,却制造了高峰,尤其突显了笔墨文化自身的特点,强调“逸品”,这是中国文化骨子里的财富。这不是消极逃离,而是强调了有独立的人格,追求真正的自由,恰恰进入了艺术最本质的状态。“元四家”各有贡献,每一家都辉煌。四座大山,无法逾越,只能另建高峰,艺无古今,只有迹有巧拙。特别是对山川造化的个人化的体悟,一浓一淡一干一湿的千变万化产生了无限的风景,展示出无穷的境界。
江南园林志文
江南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它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的自然观和人生观。江南园林分为江南古典园林和江南现代园林两种,而古典园林较为著名。其中,江南古典园林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一个类型,它凝聚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和智慧,蕴涵了儒释道等哲学、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自古以来就吸引着无数中外游人。
周京新:我是一个笔墨派
周京新:中国画的传统是比较复杂的。明清以前,传统主题内核一直在步步延续,层层积淀,不断发展,这种内核也实际体现了传统文化精神——儒、道、释的交织,这是大的文化背景。概括起来讲,传统中国画语言的主体就是笔墨,无论是坚持、反对还是误解,都改变不了这一点。比较成熟的传统中国画笔墨语言至少有2000多年历史,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中国画一直在走构建笔墨、丰富笔墨、净化笔墨、延展笔墨的路,出现了一批了不起的大师,他们各自不可替代的贡献中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既文脉纯正又开天辟地。在我看来,笔墨是中国画之本,笔墨是中国画艺术表现的核心原则,所有构图、造型、线条、色彩、工笔、写意等等都是笔墨的派生系,都与笔墨相互关联,不可分割。
张润生:山水真趣,凭翻笔底气韵
润生作品多在大山中布以屋宇桥梁等以示幽谷之中的生气。清代画家秦祖永《桐阴画诀》中所言。“山水中桥梁断不可少,地之绝处藉此通途,可以引入入胜,又为通幅气脉所关,最为画中妙用”。润生山水作品中多桥梁屋宇,既通画之气脉,又添不少诗意。这也正是他画作受人喜爱的原因之一。他作品中的树木、屋宇多有变形,显出夸张的笔趣,这显然是画家对形象的一种哲学思考,是追求气韵的必然结果。
巴秋:眷眷故土?无尽乡愁
我边画,边倾听这古村许多故事。这是个有历史的古村,老街的老房一间连一间,老墙一片接一片,老桥一座接一座,老人一代接一代,曾经演绎或正在演绎多少不同的故事,或平淡,或精彩,或机趣,或悲壮。我从这些老旧故事中寻幽探源,汲取精神营养,增进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洗涤内心之尘埃。
我边画,边在心里重温古旧书里的诗句。我读到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读到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读到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读到了“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古人的诗情、我的思绪与眼前的景物交相晖映,交织出种种忧戚,丝丝愁苦,渐渐化为或激越、或淡定,或幽闲的情怀……
瀚墨弄潮西域情
裕固族画家郭正英画语解读
郭正英坦言:我对绘画艺术的热爱,源自对西部自然风光的憧憬。上世纪八十年代转业进京,中西文化大都会北京使他有机会观摹傅抱石、李可染、张大千等大家精品原作,有机会向范曾、何海霞、娄师白等名家求教。谈及师承,古代画家中郭正英首推北宋山水画三杰之一范宽,范宽以八百里关陕山水入画,其《溪山行旅图》与《雪景寒林图》雄杰峭拔,颇合其审美理想。近现代画家中郭正英首推张大千,张大千壮游祖国大好河山,在敦煌洞窟面壁临摹年余,所画青绿山水,大气磅礴,有关陕山水之神韵。郭正英还是当代山水巨匠周韶华的入室弟子,中国国家画院○七高研班学员。周韶华先生探素“以道藏艺,以艺藏道”之奥秘,呼唤创意,呼唤个性,呼唤大美,力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语)。周先生的《大河寻源》系列、《大漠雄风》系列,《汉唐雄风》系列,深深地烙印在郭正英的审美理想中,指导着郭正英的山水画创作。
谢永增的乡土情怀文
在中国当代山水画的创作中,谢永增一直是位受人瞩目的画家。他以独特的风格创造和深厚的人文乡土情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相比较而言,他画面中表露出的审美意境有自己鲜明的个性,体现了他多年求索其中的艺术理想。墨色淋漓、浑茫虚远,这是他的山水画给人的第一印象。他整个的画面是很满幅的,首先让人感受到通篇的墨色,造成了一种浑浑茫茫、虚远混沌的气象,似有一种万象在里面涌动,但是仔细看好像又不太容易明辨到什么。他这样一种感觉和传统山水画里面追求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的精神有相通之处。
郑柏林:天边的一缕清风
蓝天、白云、成群的牛羊、奔跑的骏马。来到内蒙古草原,步入天边辽阔、纯洁的地方,感受牧民的热情、纯朴、奔放,还有融入心底的人间真情,这是牧人的天堂。
驱车绵延起伏的大草原,散落着簇簇的牛群,它们悠闲地吃着漫野的青草,有的追逐嬉戏,有的搔痒,有的哺乳,有的静卧,这一切的情景是印在我脑海和表现在画面上最熟悉的景像。这里的牛羊自由地在草原上生活,具有动物融入自然的天性,它们行动敏捷,皮毛蓬松,身形矫健,更显示它们的活沷和灵动。
心与哲
解读一舨的不变和变
一位卓有成就且前途无可限量的书画大家,当着自己满座高徒的面儿,云淡风轻地直言自己是个一般人,这种胸襟气度、修为、品格,真的不一般。
“一舨”这个名号肯定还有更深刻的含义和意境,但我认为“一般”却是最能映照先生初心的那一面。 《金刚经》中有一句话:“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一舨就是那个能够适时丢掉竹筏、返璞归真的人。
积跬步以望高山
读学惟的画
付出是寻找个人价值的方式,一生为之付出可谓“事业”。
学惟的艺途经历了中央美院本科和研究生的学习,既得家学又得名师亲授,起点高,基础好,故其见识广,所思深。毕业后又幸得从事教学,其所知所想所画便有了发挥的空间。读其画思其人,那一笔不苟的矜持中体现着传统的蒙养与性情的诚恳,笔虽慢而性弥真。他外粗内秀,勤习笔墨,“讲究”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关注时代气息又不乏对绘事的执著。这每每使我想起每年的冬月我们都一同去太行山写生,在面对雄浑大象的自然时,有人以呼喊畅怀,有人以默对关照。学惟是沉默的那种,但于沉默中有着爆发前的咀嚼与诗意的怀想。与这样的同道者行路我会感到心心相应的慰籍。衷心地祝愿他在高山仰止的境界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
张富军:歧见
生命途中的那两条路,选择了任何一条,你就只能想象另一条路上的风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唯有瞻望在尽头的汇合、化生、聚散和流变。
在深渊中凝视,在坠落中回身,在日常生活中“出神”,可称之为“艺术”的东西让我们更深刻地沉溺,更轻快地逃逸,更冷静地省思。
扑面而来、无孔不入的图像、文字正在掠夺人们眼里的每一处空隙、每一刻闲暇,可称为“绘画”的东西不会满足于吸引观者惯常的审视目光,还要敢于中止、空白、挑衅、拒绝、嘲笑,引导人们穿越界限、祈祷拯救,或者,在不可言说的地方停止议论,沉默以对。
歧路相逢,莫名惊异。观张富军兄近作有感。
让目光打个弯儿
析画家聂松
聂松是我与之一见如故的人,自然成为同道佳朋。聂松善于叙述与表达,缓口轻腔,说事通透,犹如其画。不知道他从何时操持水墨研究山水,只觉得其作品的气质并非仅是历久淬炼而来,而更有本性的自然浮露。“腔调”的风格是最不能刻意的,话、画俱然。
--- END ---
私享出品
主编:王成业
微信合作邮箱:sixiangart@126.com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