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等级分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三级,各级红线宽度控制:主干道30—40米,次干道20—24米,支路14—18米。
地位差异:主干道通常宽度较大,穿越整个城市,并可能成为城市的标志性道路。次干道则相对狭窄,主要起到连接主要道路之间的辅助作用。
干道就是主道,让主道先行,路面宽的就是主道。支干道:又叫支路、街坊道路,通常是各街坊之间的联系道路,支路应为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
地位不同:主干道是一个城市中最宽的,往往贯穿整座城市,而且能作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性道路,而次干道是为联系主要道路之间的辅助交通路线。
为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一般红线宽度为30-45米。次干道:又叫区干道,为联系主要道路之间的辅助交通路线,一般红线zhi宽度为25-40米 支路:又叫街坊道路,是各街坊之间的联系道路,一般红线宽度为12-15米。
主干道是指一座城市中最宽的,往往贯穿整座城市,而且能作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性道路,一般在城市的轴线上、城市环线、主商业区或有明显特色的道路,如通往某个重要的地方车流量较大的。
次干道:又叫区干道,为联系主要道路之间的辅助交通路线,一般红线宽度为25-40米。次干路承担主干路与各分区间的交通集散作用,兼有服务功能。次干路的设计行车速度为30-50km/h。
干道就是主道,让主道先行,路面宽的就是主道。支干道:又叫支路、街坊道路,通常是各街坊之间的联系道路,支路应为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
支路 支路(次干道)就是主干道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局部地区交通,就像我们身上的小血管,如手臂上的“青筋”,起到分流的效果。街坊路就相当于我们身上的毛细血管。干路 干路就相当于主干道。
.主干道:是城市道路网的骨架,为连接城市各区和与国道、省道相通的交通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市内主要干路,集会中心,市领导机关所在地,商业繁华街点,重要生产区,外市活动及游览路线。
1、法律分析:干道就是主道,让主道先行,路面宽的就是主道。一般在十字路口,转弯让直行,都是直行的话,左边的让右边的。
2、干道先行是指干线道路交叉口中,即用白底、红框、白色箭头和红色字样“让路”组成的标志,设置在支路路口前方,提醒车辆“让路”让干道车辆先行。干线道路上的车辆先行通行,支路道路上的车辆需要停车让行。
3、宽度不同,如果城市里面人口数量超过200万,对于各个级别的道路宽度要求,一般主道的宽度是45到55米,干道的宽度是40到50米。 功能不同,主道的作用就是用来和其他交通枢纽进行联系,比如省道或者国道等。
1、城市道路分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快速路:为流畅地处理城市大量交通而建筑的道路。两侧有非机动车时,必须设完整的分隔带。横过车行道时,需经由控制的交叉路口或地道、天桥。
2、主干路:连接城市各分区的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
3、快速路的设计行车速度为60-80km/h。⑵主干路 连接城市各分区的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主干路的设计行车速度为40-60km/h。⑶次干路 承担主干路与各分区间的交通集散作用,兼有服务功能。次干路的设计行车速度为40km/h。
4、次干路是城市中数量较多的一般交通路,配合主干路组成城市干道网,起联系各部分和集散交通的作用,并兼有服务的功能。设计车速在40km/h左右,一般为双向3车道。
5、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类。主干道主要用来联系重要交通枢纽(国道、省道等)、重要生产区(工矿企业等)、重要公共场所(商业中心、学校、集会中心、政党委机关、等)及其他重要地点。
6、主干路为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路,是城市道路网的主要骨架,以交通功能为主。次干路是城市区域性的交通干道,为区域交通集散服务,兼有服务功能,配合主干路组成道路网。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