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等级分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三级,各级红线宽度控制:快速路不小于40米,主干道30—40米,次干道20—24米,支路14—18米。
城市道路等级分为四类:快速路,城市道路中设有中央分隔带,具有四条以上机动车道,全部或部分采用立体交叉与控制出入,供汽车以较高速度行驶的道路,又称汽车专用道。
城市道路按照通行能力及交通流量的不同,分为城市一类道路、城市二类道路、城市三类道路。
根据道路在城市道路系统中的地位和交通功能,分为:①快速路,②主干路,③次干路,④支路。快速路为流畅地处理城市大量交通而建筑的道路。要有平顺的线型,与一般道路分开,使汽车交通安全、通畅和舒适。
主干路两侧不宜建筑吸引大量人流、车流的公共建筑物如剧院、体育馆、大商场等。
城市道路等级分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三级,各级红线宽度控制:快速路不小于40米,主干道30—40米,次干道20—24米,支路14—18米。
法律依据:《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等级分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级,各级红线宽度控制:快速路不小于40米,主干道30—40米,次干道25—40米,支路12—25米。
主干路应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应以交通功能为主。主干路两侧不宜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出入口 次干路应与主干路结合组成干路网,应以集散交通的功能为主,兼有服务功能。
主干路,连接城市各分区的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主干路的设计行车速度为40-60km/h。次干路,承担主干路与各分区间的交通集散作用,兼有服务功能。次干路的设计行车速度为40km/h。
1、支干道:又叫支路、街坊道路,通常是各街坊之间的联系道路,支路应为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
2、支路(次干道)就是主干道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局部地区交通,就像我们身上的小血管,如手臂上的“青筋”,起到分流的效果。街坊路就相当于我们身上的毛细血管。干路 干路就相当于主干道。
3、次干道(区干道),为联系主要道路之间的辅助交通路线,一般红线宽度为25~40m;(3)支路(街坊道路),是各街坊之间的联系道路,一般红线宽度为12~15m左右。
4、支路:又叫街坊道路,是各街坊之间的联系道路,一般红线宽度为12-15米。支路次干路与街坊路(小区路)的连接线,以服务功能为主。支路的设计行车速度为20-40km/h。
5、干路和支路的区别为:指代不同 干路:由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专门为机动车建造的行车道。支路:由干路分出的小路。侧重点不同 干路:运输的主要途径。支路:达到目的地的狭窄路段。
6、干路 ---即主干路,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支路 ---为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