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针对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收益递减和规模收益不变的假设,新增长理论认为,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作为经济增长源泉不仅自身能够形成递增的收益,而且能使物质资本和劳动也产生递增收益,从而使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递增,保证了经济的长期增长。
2、几种不同形式的平衡增长理论共同强调的是大规模投资的重要性和全面平衡地增长。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包括以下几个发面: 认知的起源: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同时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 认知的结构:图式、同化、顺应与平衡。
4、“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是1953年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中提出的。该理论认为,资本匮乏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是在批判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于充分就业和其他资源充分利用的假定,并以供给自动创造需求、弹性利率调节储蓄和投资、弹性工资率调节劳动力市场等作为主要的理论依据。
资本(投资)的边际效率递减规律。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相类似,投资初期、中期收益与投资比例成正比,投资收益较高,投资热情高涨,中后期,投资比例不与收益成正比,投资收益率下降,投资热情减少。流动性偏好规律。
凯恩斯在消费倾向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乘数原理,乘数原理的经济含义可以归结为,投资变动给国民收入带来的影响,要比投资变动更大,这种变动往往是投资的变动的倍数。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其基本观点是: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
1、其理论的核心就是通过对运输、劳力及集聚因素相互作用的分析和计算,找出工业产品的生产成本最低点,作为配置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
2、韦伯工业区位论(Webers industrial location theory)韦伯1909年发表的《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纯粹理论》,提出了工业区位论的最基本理论。
3、韦伯于1909年出版了《工业区位论》,提出了他的工业区位理论。
4、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 杜能农业区位论 主要内容 杜能农业区位论,由德国学者杜能提出,是古典区位理论的代表之一,主要探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假设条件 1,均质平原。2,以城市为中心。3,农业地带呈同心圆状分布。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