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是中国改革开放工业史里集约性最强、链条最长、规模最大的集成者。 上与顶级品牌商连接,下与千万中小企业连接。 郭台铭自己吐槽过苦恼:在台湾和大陆,都认为代工没前途,没有看到专利技术的有价值,认为土地等等才有价值。
为什么人工智能是特别大的机会呢,因为过去几年,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技术,叫做深度学习。这个技术的发明将让一个黑盒的技术可以识别,可以判断,超过人类。
富士康的成功有两大因素,一是离不开苹果的支持。 苹果旗下的硬件产品如iPhone手机、iPad平板电脑、iMac电脑等,大部分订单都交给了富士康代工,由此带动富士康的营收逐年升高。二是内地丰富又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富士康至少能保证每个月的工资正常发放。因着疫情的缘故,很多人也明白了稳定的收入是多么重要,因为我们不赚钱就没办法养活自己,所以很多人开始考公务员,也有人选择进入工资固定发放的富士康。
加之劳动力素质极差,动不动就旷工迟到,而且对于流水线的适应性很差,不愿学习组装技术。 这些因素都让郭台铭愁眉不展,生产线的产能迟迟没有起色, 随之而来的印度疫情更是让富士康雪上加霜。
在代工过程中,富士康和华为会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富士康按照华为的要求进行生产,而华为则按照合同约定支付相应的报酬。
华为mate50不是富士康组装的,组装华为的是自家公司进行装配的。
连续13名员工从宿舍楼跳楼身亡的舆论,让富士康遭到了千夫所指。
而富士康也托了苹果的福,一下子成为最大的加工品牌商,说白一句话富士康自带主角光环,其他加工品牌商只能靠边站了。
其实郭台铭带给中国很大的经济效益,给中国人带来了很多的就业机会,他本来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企业家家,但是因为自己的种种行为,不断地让中国人失望,现在变成了一个过街的老鼠。
并且已经和印度签订了协议,投入了50亿美元成立了新的代工厂,也由此可以看出,郭台铭的战略是把富士康从中国慢慢地搬离,准备把工厂分布去了国外。
有很多台商在中国大陆都有不错的发展,比如郭台铭的富士康。富士康在大陆市场发展也有几十年的 历史 了,在各地城市都有建设代工厂,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问题,促进了经济发展。
疫情后的富士康:将重心转移印度,砸10亿建厂,你怎么看呢?1982年对郭台铭而言是一个新的发展,他把公司鸿海塑胶更名为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还把目光看向国外工作,试图把鸿海打造成一个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