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卫星城产生于英国,20世纪初就有学者提出在大城市的远郊建设一些地理上独立的小镇。美国的泰勒正式提出并使用“卫星城(Satellite Ctiy)”这一形象性的概念。此后,由英国开使,各国纷纷建立卫星城。
2、广义上的卫星城又称事实型卫星城或地理型卫星城,是在地理空间环境下自然存在于某座中心城市周边附近的城镇。
3、卫星城的本质就是中心城市的扩张,包括显性的城市占地面积扩大和隐性的城市文化气息扩散。
1、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初始阶段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30%以下;中期阶段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0%~70%;后期阶段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70%以上。
2、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如下:初始阶段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30%以下;中期阶段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0%~70%;后期阶段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70%以上。
3、法律分析: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如下:初始阶段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30%以下;中期阶段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0%~70%;后期阶段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70%以上。
1、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1)初期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以下):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工业生产水平较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农业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
2、三个阶段 初始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30%以下这一阶段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生产力水平较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
3、分为以下3 个阶段 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特征有城镇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城镇化是产业结构转变 的过程。
4、城镇化道路跌宕起伏,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57),为平稳起步阶段;第二阶段(1958—1977),为大起大落阶段;第三阶段(1978年至今),为加速发展阶段。
1、只有把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才是有效途径。最后一题:卫星城可以理解为郊区城市化,或者叫乡村城市化,它是在城市化发展的时候出现的,还是乡村变成城市的过程,还属于城市化,不属于逆城市化。
2、卫星城可以改善大城市的交通压力,改善大城市环境条件和减轻大城市生活成本压力,有利于城市郊区的发展,有利于郊区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卫星城是指在大城管辖区范围内或与市中心相距不到100km的范围内。
3、这是卫星城,卫星城的形成和逆城市化相似,但动力机制不同。逆城市化以追求好的居住环境为动力,而卫星城往往是中心城区高地价迫使一些占地面积比较大的企业、学校等外迁。所以,上海没有典型意义上的逆城市化。
以人口郊区化为主要特征的第一代卫星城市、以产业郊区化为特征的第二代卫星城市、完全独立的卫星新城和从单中心的城市结构过渡到多中心开敞式城市的“带城”。
回顾现代城市运动历程,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始终是一对难以分离的矛盾体。从田园城市到大地园林化,每一轮大规模的经济发展、城市扩张,都免不了要引发一场新的环境危机和保护运动。
卫星城镇作为一种积极的城市规划理论出现,已经有80余年历史。1924年阿姆斯特丹召开的国际会议,把它列为限制大城市恶性膨胀的方法之一。
第三代卫星城,基本独立于主城,具有自主的生活和就业平衡。
卫星城是相对概念,不是绝对概念,需要横向比较。例如,杭州是嘉兴的中心城市,同时是上海的卫星城市。在浙江省地区范围内,杭州是中心城市;在长三角地区范围内,杭州是卫星城市。
卫星城的规划和建设可以分为哪三个阶段:由“卧城”到半独立的卫星城,到基本上完全独立的新城,其规模逐渐趋向由小到大。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