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干道是指一座城市中最宽的,往往贯穿整座城市,而且能作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性道路,一般在城市的轴线上、城市环线、主商业区或有明显特色的道路,如通往某个重要的地方车流量较大的。
2、城市道路等级分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三级,各级红线宽度控制:快速路不小于40米,主干道30—40米,次干道20—24米,支路14—18米。
3、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类。主干道主要用来联系重要交通枢纽(国道、省道等)、重要生产区(工矿企业等)、重要公共场所(商业中心、学校、集会中心、政党委机关、等)及其他重要地点。
4、主要分为四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快速路快速路应为城市中大量、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快速路对向车行道之间应设中间分车带,其进出口应采用全控制或部分控制。
法律分析:城市主次干道的划分依据是道路所在位置,功能以及宽度等方面的标准。
该该道路划分的依据是道路所在位置、功能以及宽度等方面的标准。城市道路等级分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级,各级红线宽度控制:快速路不小于40米,主干道30-40米,次干道25-40米,支路12-25米。
法律分析:城市主次干道的划分依据是道路所在位置,功能以及宽度等方面的标准。标准如下:城市道路等级分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三级,各级红线宽度控制:主干道30—40米,次干道20—24米,支路14—18米。
⑷支路 次干路与街坊路(小区路)的连接线,以服务功能为主。支路的设计行车速度为30km/h。
主干道:又叫全市性干道,主要复联系城市中的主要工矿企业,主制要交通枢纽和全市性公共场所等,为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一般红线宽度为30-45米。
1、法律分析:城市主次干道的划分依据是道路所在位置,功能以及宽度等方面的标准。标准如下:城市道路等级分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三级,各级红线宽度控制:主干道30—40米,次干道20—24米,支路14—18米。
2、以下是中达咨询整理建筑术语城市道路等级标准基本介绍:城市道路等级分快速路、 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级,各级红线宽度控制:快速路不小于40米,主干道30—40米,次干道20—24米,支路14—18米。
3、城市次干道标准是4车道来的,城市次干路是指在城市一个区域内的主要道路。一般也以交通功能为主,但多兼有地区服务功能。配合主干路共同组成干道网,起到广泛联系城市各部分与集散交通的作用。
4、城市主次干道的划分依据是道路所在位置,功能以及宽度等方面的标准。主干道在最新的规范和技术上有考虑更高等级的交通性主干道或者结构性主干道,主要是交通性的通过性的道路,设计速度一般为50-60。
5、次干道:又叫区干道,为联系主要道路之间的辅助交通路线。次干道是城市的交通干路,以区域性交通功能为主,兼有服务功能。与主干路组成路网,广泛连接城市各区与集散主干路交通。
1、主干道:又叫全市性干道,主要复联系城市中的主要工矿企业,主制要交通枢纽和全市性公共场所等,为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一般红线宽度为30-45米。
2、主干道设计的车速较高,一般有中央分隔节分开;次干道的车速相对于主干道的车速是较慢的,一般设计的车速在40km/h,且为双向3车道。
3、次干道是联系城市主要道路之间的辅助交通路线,承担主干路与各分区间的交通集散作用,以区域性交通功能为主,兼有服务功能。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